鱼的生存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昝爱宗)

7年前我到海上观察养殖渔民的作业,发现渔民们以每斤1毛钱的低价收购一种未成年鱼,作为养殖大鱼的“饲料”。熟人告诉我,这些鱼是可以长大的,因为属于“自然”鱼,无人管,扔了可惜,便做了饲料。

春节前夕,象山渔老大李贤根来电话提前拜年,还运来上好的海鲜。那一条条有黄土高坡农民腰带那般粗的带鱼,冰冻的“胡子眉毛”一大把的墨鱼,还有黄鱼、海虾等等,都来自于距宁波海域较远的外海。由于近海几乎无鱼可捕,老李改行为远海打鱼的渔老大运送渔货。象山,自古就是捕捞之乡,捕捞过度,污染物增加,导致鱼类几乎灭绝。一位海警说,海上没有“红绿灯”,谁的船快,谁就是老大,“海警”不是海关缉私,没有直升机,只能望洋兴叹。3个月休渔期后,便是新一轮的捕捞旺季,可渔老大出海二十几天,发现鱼还没长大,又进了硬币大小的网眼里。

这几年,大海里的鱼眼见着少了,渔民的收入也没有大幅增长。2005年,我在象山海域看到政府的海洋执法船和渔船满载着投放海洋的鱼苗,5年里要投进去5000万元,但有多少能长成大鱼,专家心里也没谱。 生存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