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祈祷和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贝)
34岁的时候,吉尔伯特痛苦地跟丈夫离了婚,常常孤独地坐在浴室地板上哭泣。“我再也不想结婚了,再也不想在这个大房子住下去了。我也不想有个孩子。”她恳求上帝告诉她她该怎么办,一个声音回答说:“回到床上去。”处在人生低谷的她决定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她想说意大利语,想拥有一位精神导师。但是,“我想一直跟上帝同在,又不想做尼姑,彻底跟世俗乐趣绝缘”。她有一个疑惑,“到底哪个更重要,是想吃在威尼斯吃牛肉的那个我,还是天不亮就起身冥想一整天的我?如何平衡享乐的冲动和虔诚的信仰?总该有一个诀窍可以办到。也许巴厘岛人能教我”。于是她决定以每个国家为背景,探索自己内心的不同侧面——去意大利学习享乐的艺术,去印度学习虔诚的艺术,去印尼学习那里的人平衡这两者的艺术,在每个地方各待四个月。吉尔伯特曾经写过一本书《最后的美洲人》(The Last American Man),出发前已经拿到了出版社的预付款,要给出版商写一本书。
“每个了解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见过酒吧里的三角凳的人都看得出来,三这个数字非常强大。”于是特别敬重数字的神力的她将自己的游记《吃、祈祷和爱》(Eat,Pray,Love)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36个片断(写书的时候她36岁),这样全书共有108章——是一个三位数,也是三的倍数,还是一串佛珠上念珠上的数目。“全书都是对各种形式的爱的思考:对食物、语言、人性、佛和自己的爱。”
她旅行的第一站是罗马,因为离婚而伤透了心、瘦得皮包骨头的她一下子找到了快乐之源。她说自己迷恋的意大利语,“对我来说,每一个词都是一只歌唱的鸟儿,一片块菌。当我成功地用意大利语卖弄风情之后,我仿佛拔去了自己的舌头,意大利语从口中喷薄而出!”她的舌头用于遍尝意大利美食,在罗马她重了23磅。以前她像其他美国人一样是个工作狂,现在她成了无所事事的美女,不再疲惫,不再焦虑,想着法地享乐。因为刚受过感情伤害,她唯一拒绝的乐趣就是恋爱,而单身人士在意大利的首都总是很扎眼,只能是局外人。
(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Elizabeth Gilbert)说她是这样一个人:“当一位印尼医生的第九代传人对我说我注定要迁往巴厘,跟他一起住四个月,我想我该想尽一切办法做到。”她还是这样一个人:一位印尼医生的第九代传人会说她很有魅力:满头金发的她乐于结交朋友,好奇心强,喜欢旅行。单身的她去印度修行倒是很受欢迎。在经受了最初的痛苦和迷惘之后,有一天打坐的时候吉尔伯特感觉自己遇到了神明:“我离开了自己的身体,离开了房间,我离开了地球,穿越时间进入了虚空。神明就是虚空。神告诉我说,一旦你明白你一直都是在这里就可以再回到这里。我在浴室里听到的神的声音其实是我自己的声音,神是在我们自身的不变的自我,一股强大的爱的力量。”接着她前往印尼寻找平衡之道,希望强化自己前八个月中的收获,“我继续弯腰祈祷,向神展示我的和谐,我希望神帮我记住这种充实的感觉。”从狂吃、祈祷中得到启示之后,成熟、真诚的爱又接踵而来,她遇到了很多有鲜明性格的人,以及一位做珠宝生意的、秀外慧中的巴西人,此人年长她18岁,两人后来相爱了,或者说这位富商爱上了很有魅力、满头金发的吉尔伯特小姐。
吉尔伯特在巴厘岛打坐四个月之后,便领悟了空无的真谛,实现了自己所有的愿望,功德圆满,悟性真是不低。三确实是个神奇的数字,据研究禅宗的顾随先生说,和尚也可以分为三种:“一者恬澹枯寂,成天在庙里扫地煎茶、打坐;一者艰苦卓绝,跋山涉水云游四方;一者倜傥分明。恬澹者本分,坚苦者有守,倜傥者有为。”和尚或是其中一种,或兼为数种。吉尔伯特小姐也枯寂过,也跋山涉水过,最重要的是她还奋发有为。■ 吉尔伯特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