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袁越)
<p "="">这个“湿地使者长江行动”是由全球最大的非政府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以及国家林业局等单位共同举办的保护长江湿地活动,自2001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5届。这项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组织大学生去长江沿岸实地考察,参与湿地保护和宣传工作。WWF每年都会请专家对这些团队的成果进行评奖,发给一定数额的奖金。其实这些大学生能够参与活动本身就已经是成功了,奖金就是WWF资助大学生社团的一种变通的办法,因为大部分社团大都无法筹措到足够的活动经费,需要自己贴钱。
今年的颁奖典礼搞大了,因为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国际频道参与进来。他们帮助大学生们把各自的活动用DV拍了下来,准备在这些影像资料的基础上制作一部大型系列片《长江行动》(暂定名),在电视台播出。他们还于12月21日在南京师范大学体育馆搞了个颇为隆重的颁奖晚会,请来了两个专业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一个正规编制的管弦乐队。观众席上清一色的大学生频频挥舞彩旗,气氛热烈。
但是,在第二天举行的研讨会上,一些亲自参加了湿地使者行动的学生代表们却对中国湿地的前途显得忧心忡忡。虽然WWF事先对参加活动的大学生进行了培训,但这些大学生们缺乏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不能真正帮助湿地居民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所能做的最有效的工作就是进行宣传,让当地政府和老百姓了解湿地的用处。
湿地指的是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它和森林、海洋一起并称地球三大生态体系,在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抵御洪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真正重视湿地是从1998年那次长江大洪水开始的,人们终于意识到湿地,尤其是和长江相通的许许多多湖泊和沼泽地,能够对洪水起到缓冲的作用。可是,许多地方的湖泊因为围湖造田的需要而被人为地隔离了,只留下一个很少开启的水闸和长江相通。于是,这些自然形成的水网被拦腰斩断,遇到洪水便无能为力了。
水网的阻断还妨碍了水交换,使得长江水系的水质变得越来越差。事实上,中国湿地的污染问题和湿地面积的减少一样值得高度关注,因为水污染绝不是一个地方的事情。水和空气一样,通过流动在全世界形成了一张网,任何一处的污染总有一天会波及到其他地方,没人能够幸免。
那么,打通这些闸门,让水流恢复通畅,为什么会那么难呢?国家不是已经有了很详细的法规了吗?WWF水资源项目负责人李利锋博士对记者介绍说,麻烦就出在了管理混乱上。民间有句俗语,叫做九龙治水,意思是说有好多衙门都可以对水资源行使职权,这样一来反而造成了职责不清。
国家林业局的张炜处长也对记者说,某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竟然被地方政府卖给了某公司搞开发,林业局的人都无权干涉。来自扬州大学的学生代表也告诉了记者类似事情。他们去长江入海口考察,发现那里的湿地中生活着一种名叫弹涂的鱼,当地居民把它叫做跳跳鱼。这种鱼在温州能卖100块钱一公斤,但当地居民却从来不去捕捞它们。“鱼好好地活在水里,干嘛要去抓它们?”当地居民这样说。
现在很多不明真相的人都指责环保人士过分强调保护环境,不顾老百姓的生活,其实在环境的无序开发中得益的往往并不是老百姓,而是一些官僚和商人。老百姓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怎么可能不知道要保护自己的家乡呢?事实上,那些祖祖辈辈居住在水边的渔民都十分懂得爱护湿地,而那些被移民到这里的农民不懂得靠水吃水,他们才是最需要教育和帮助的人。不过他们只是替罪羊,并没有从湿地的破坏中得到多少好处。如果说环保人士试图在全国建立一张环保网的话,那么这张网的细微部分被阻断了。疏通这些关节只有依靠政府的决心和管理力度,光靠几个环保组织和个人是很难做到的。■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