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副科教育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北京  李成义

10月17日,我打电话到甘肃天水农村老家,跟弟弟的小儿子聊聊天,当天是他10岁生日。聊到课程,小家伙告诉我:“我们四年级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体育、美术和音乐8门课,前面3门是主科,后面5门是副科。”我在城市生活十多年了,这才想起乡村教育有主副之分,就打探起今日的副科究竟有多“副”。

小侄子就说上了:“科学和品德两门课,老师上课念一下书就完了,有时候后半堂课老师就走了;体育、美术和音乐,好几天或好几周上一堂,多数时候都是写语文、数学或英语作业。”20多年前我上小学时如此,现在还是原地踏步。不过,初中教育略有改色。我让把电话转给弟弟的大儿子,他刚上初一,也是说副科体育、美术和音乐课可学可不学,就干脆不学;不过,地理和历史中考时会涉及,现在变主科了,基本上堂堂有老师来教。而我上初中时历史和地理是副科,都不怎么学,考前老师划一个小范围,学生突击两天就能考高分。

我初二时,一副科老师一次考试后只在班上念了一下每人的成绩,但没退回试卷。后来发现这老师的弟弟也上初中,他竟然将哥哥收上来的试卷装订后当草稿纸用,而所有试卷干脆没有判,无一处落红——这副科老师只是闭着眼睛给学生随便写个分数。料想现在的乡村副科老师没这个胆,毕竟舆论监督紧,但这并不是说副科教育受重视了。

十几年前,我刚到北京在一家小学当清洁工,一待就是4年,天天和城里的师生打交道。说实话,北京小学的副科教育绝不亚于主科,每一堂课都有老师教,师生互动,很是扎实。体育课只要不下雨,就在操场跑步、做操或玩游戏,绝不可能截留一分钟让你做主科作业。再如,音乐课专门有音乐教室,也是满满一堂课专唱或学乐器。城里不少小学生更重视副科,他们报了兴趣班,放学后或双休日去学习画画、舞蹈、钢琴等。当我在电话里这么转述时,弟弟的俩孩子觉得简直是匪夷所思:这些课程是副科,以后都不考试,学它干什么?

乡村急功近利的教育,当你不再是学生时便尝到苦果。就拿我来说吧,在北京待了十多年,仍有不合群处:别人约唱歌,我谢绝,因为连一首歌也不会唱,小学中学就没上过音乐课,没培养起唱歌的兴趣;与人谈论中国历史,我常常接不上茬,因为初中历史课上大家都做数学物理试题;人多的地方不敢说话,因为从小只重视纸面教育,而没有大庭广众之下的演讲训练。我愈加发现,走向社会后“副科知识”更重要,而这恰成了乡村人的短板。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当天,网上有一则消息说农村家庭的大学生更是高失业率,10人毕业3人失业,可谓“贫二代”。大学生应聘,农村的争不过城里的,原因很多,其中恐怕还有“副科教育”的先天缺陷。但我们不能光指责乡村老师,还要反思体制,教育部门既然设置了课程,但又在毕业时不考试,这本身催生了严重的主科副科区分,这才是“祸端”。乡村副科教育快快跟上来,既要乡村老师的觉醒,又要教育政策的提携。 教育乡村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