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夹缝中的郗小星:美国华裔专家间谍案
作者:张星云( 9月15日,华裔物理学教授郗小星(右)和华裔水文学家陈霞芬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国司法部的不实指控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伤害 )
今年5月21日清晨,郗小星在费城郊区的家里醒来,妻子昨天刚从国外出差回来,正在上“大四”的大女儿乔伊丝·郗也放了假回到家,准备夏天去非洲做项目。这是一家人团聚的初夏。郗小星很开心,打算找个好餐馆,一家人一起去吃个饭。但就在这样一个清晨,十几名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破门而入,拿枪指着郗小星一家人。家里被探员们彻底搜查了一遍,而郗小星则被铐住双手。“当我被带出家门的时候,我转过身看我的妻子和女儿,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我的妻子非常坚强,眼看着我被带走。”自始至终,郗小星表示自己是清白的。
遭到逮捕后,这名担任美国天普大学物理系主任的华裔超导专家被指控向中国输送敏感超导技术,以换取“名利双收的职位”,这使郗小星面临最高80年监禁和100万美元罚款。而在9月11日,美国检察院突然撤诉,称原因是弄错了最核心的证据。这是美国今年第二起被热炒的所谓“中国间谍案”。此前,美国司法部还曾指控华裔水文学家陈霞芬涉嫌窃取政府机密数据并输送给中国,但今年3月检方在开庭前突然撤诉,原因是找不到证据,最终不了了之。
然而美国检察院的撤诉很难使郗小星再恢复以前的生活,虽然他在天普大学处于行政休假,但他已不再是物理系主任。9月15日,他与陈霞芬一起在华盛顿召开新闻发布会,呼吁美国政府重视此类美国华裔专家间谍案。夹缝中的郗小星只是众多华裔专家的一个缩影。
从北京大学到天普大学
郗小星是北京人。1958年出生,成长在“文革”中,高中毕业后恰好上山下乡,“文革”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他立马参加了考试,以高分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北大一待就是很多年,从本科一直念到博士。“在我们77级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中,郗小星文化课特别好,所以后来我们派他去德国进修。”北大物理系教授、中科院院士甘子钊如是回忆道。甘子钊如今在北大处于“退而不休”的状态,当年他是郗小星的老师。
北大物理系77级有着传奇的历史,如今遍布学界和商界的冯奚乔、牛谦、任海沧、张希成、谢亚宏、沈群、朱湘东以及刘俊均是1977年入学的同班同学。那个班中,很多人现在拿着美国和欧洲大学的终身教职或已经是国内的学术科研骨干,有的转行进入美林、摩根大通等华尔街证券公司,也有的在IBM、惠普、摩托罗拉等高科技企业工作。77级的地位至今无法复制。
作为77级学生,郗小星也不例外。在德国卡尔斯鲁厄核研究中心两年交换访学结束后,1989年郗小星带着同在北大物理系毕业的妻子一起去了美国,加入美国籍,并先后在罗格斯大学贝尔通讯研究所和马里兰大学工作。1995年,郗小星进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物理系工作,从助理教授、副教授到正教授,直到2009年离开宾州州立大学去了天普大学。
正是在宾州州立大学期间的研究,成了此次被控间谍案的核心。作为超导领域的专家,郗小星在学界成名于二硼化镁。早在2001年,日本科学家发现二硼化镁在39K温度下具有超导性,郗小星也一直在研究这一领域。“他一直努力把二硼化镁材料做成应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闻海虎回忆郗小星时如是说。闻海虎是中国国内二硼化镁研究领域的专家,此前在中科院物理所工作时就与郗小星相识,2006和2008年两人共同合作发表过学术文章。二硼化镁可以制成超导线,有潜力在未来代替传统第一类超导线材应用于医用核磁共振技术上,而另一种研究方向则是制作滤波器,以增强通讯设备的信号。“但目前依然只有一些少量的应用可能性。”闻海虎说道。
2002年9月,郗小星和宾州州立大学的同事在世界上首次制成大电流二硼化镁超导薄膜材料,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自然材料》杂志上。郗小星采用新的混合物理化学气相沉积法将二硼化镁制成高质量薄膜材料,薄膜表面平坦,还可以载送每平方厘米1000万安培的大电流。杂志写道:“这是二硼化镁超导材料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一步。”当时的郗小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开发的新工艺将会很快用于新型微波器件制造,应该说离工业化阶段不远了。”
郗小星在二硼化镁超导薄膜上的研究突破来自混合物理化学气相沉积法,而这种技术需要用到硼烷。“硼烷本身有毒,也容易引发爆炸。”甘子钊说北大物理系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在使用硼烷技术,北大的冯庆荣教授也在做二硼化镁超导薄膜研究。“我们系也做,但和郗小星的做法不一样。我们学校自己研发的设备不够安全,虽然也没出过事、没死过人,但我们还是把自己的这套设备放在物理系大楼外面的小平房里。而当时郗小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曾经找过一家美国公司帮他做镀膜。”
由于美国教授每年只领9个月的薪水,剩下3个月为学术休假期,其间教授们一般会另找研究项目或与企业合作。2002年,当时还是宾州州立大学副教授的郗小星与一家美国公司合作,共同进行超导薄膜技术的研究,正是在此期间郗小星和公司共同研制出了使用混合物理化学气相沉积法的硼烷镀膜设备。虽然检察院没有披露这家公司的名称,但费城当地媒体Philly.com推测这家公司便是加州的电子设备和通讯系统公司Conductus,后来这家公司很快被并入位于得州的超导体技术公司(STI)。
共同研制出的硼烷镀膜设备非常稳定。郗小星学术休假结束回到宾州州立大学重新开始工作后,就想购买Conductus公司的这台镀膜设备,以用于今后的研究实验,并成功申请到了美国国防部的科研经费用来购买设备。但Conductus公司一开始拒绝了郗小星的购买请求,直到2006年美国公司才正式同意向他提供使用这套设备,为期12个月。郗小星必须签署保密协议,保证其“用途仅为实验,不得复制、出售、转交或转移给第三方,不得拆解、拆分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逆向解析设备。提供不等于商业化,而仅仅是为实验用途”。
此后郗小星在国际超导领域的研究逐步发展,2007年成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员。2009年他离开宾州州立大学来到天普大学,并在2014年成为天普大学物理系主任。
从长江学者到千人计划
在美国超导研究领域逐步前行的郗小星,也没有中断与中国的联系。最初郗小星会回北京看望家人,也会回母校北大。“他经常到北大来。”甘子钊回忆说,当时郗小星的回国申请都是直接交到他手里,他就按正常外国访问学者的标准接待郗小星,报销路费、生活费、旅馆住宿费等。“没什么,他是我们的学生,想回来就回来看看吧,我都会给他签字的。”此时郗小星在北大的身份是物理学院客座教授。
1998年,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与中国教育部合作,为了吸引海外科研人才归国研究而创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由于当时国内知识分子的收入很低,与西方差距很大,因此长江学者计划规定特聘教授在聘期内享受每年10万元的“特聘教授岗位津贴”,这一津贴并非研究费,而是直接给予个人的补助。郗小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去清华大学做了3年的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讲座教授有别于全职的特聘教授,每年在中国待3个月、半年都可以,津贴则也是按月计算。“但他在清华也没做二硼化镁薄膜的研究,而是别的研究。因为我们北大和清华这么近,我们做了,清华就不做了。”甘子钊回忆道。
200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引进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这便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俗称的“千人计划”。千人计划可以说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更进一步,外籍专家除了可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外,还会获得中央财政给予的100万元生活补助,而科研上的启动费也达到几百万元。郗小星报名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的千人计划,并提出计划在上海交大建立一个世界领先水平的超导薄膜实验室,其中也包括二硼化镁薄膜的制造。
正是这一提议,成为被美国司法部用于起诉郗小星的证据。在宾夕法尼亚州地方检察官针对郗小星的起诉书里,四项犯罪行为证据均为电子邮件。2010年5月14日,郗小星在发给中国同事的邮件中,确认某些技术已经传送给中国的实验室。而此后从6月至12月给另外三人的邮件中,都提出在中国建立世界领先水平的薄膜实验室。
宾州地方检察院的起诉书中写道:“自2004至2012年,被告郗小星策划、并企图策划欺诈美国公司,获取其技术,输送给中国境内单位,并协助这些单位进一步利用该技术。郗小星曾多次企图通过帮助中国发展超导领域研究来换取在中国名利双收的职位。”
“所谓名利双收的职位指的就是千人计划。”甘子钊说道,“但其实后来千人计划也没有谈成,因为如果郗小星要在天普大学当系主任的话,无法满足千人计划所规定的每年必须要在中国待4个月以上的要求。郗小星考虑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去做天普大学系主任,而没有参加千人计划。”事后郗小星自己也多次表示,他完全是清白的,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学术合作,这和其他同事所做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同。“我在中国从来没有用技术换过钱或者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甘子钊给出了另一个版本的解释:“据我所知,那家美国公司一直对郗小星有意见。郗小星到处做报告,讲二硼化镁研究成果的时候没说这个镀膜设备是美国公司帮他做的。后来听说美国就抓住这个辫子,而关键点是郗小星申请拨给美国公司去做这个设备的钱是从美国国防部拿来的。”
美国联邦法院今年9月11日表示因弄错核心证据而撤销对郗小星的起诉。“我不期望他们懂所有这些科学知识,但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咨询专家就起诉了我。”郗小星如是说道。
在9月15日郗小星、陈霞芬和他们的代理律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华裔精英团体百人会华盛顿地区联合主席胡善庆就表示,郗小星和陈霞芬是被中美竞争关系的交火击中。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对盗取商业机密实行新的反击策略,加大调查及起诉力度,美国司法部根据《经济间谍法》提出的诉讼数量比一年前增加超过30%,在2014年的前9个月又增加了33%。公开文件显示,尤其是在2013年以来提出的经济间谍起诉中,有超过一半的案件都与中国有关。
胡善庆要求调查“中国间谍案”中的华裔科学家是否由于华裔出身而受到不公平对待。“如果只是单独一个案例,那可能是一个错误或事故,但在过去10个月里,发生了三起案例,四人被拘捕并被指控犯有间谍罪这样的重罪,最高可能面临80年监禁,而随后这三起案件都被撤诉。”或许在此,一场中美科研学术交流和经济间谍调查的博弈展开了。
9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电视台记者希望两位华裔专家冲着摄像机说几句中文,他们拒绝了。郗小星现在是美国人,他依然相信美国的司法系统。“我很高兴美国的法律系统起了作用,因为这确实是美国和有些国家不同的地方。有理的话,就有可能把理给说清楚,真理最后可以胜出。”夹缝中的郗小星目前更希望获得的是眼下的平静,他说,“等这段时间过去、生活稍微安定下来以后,我一定会给大家一个解释。”
(感谢实习生罗秉雪对本文的帮助)
(文 / 张星云) 间谍案郗小星夹缝美国美国华裔华裔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