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协议:美国的“经济适用型”抉择

作者:刘怡

伊朗核协议:美国的“经济适用型”抉择07月9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参加伊朗核谈判的美国国务卿克里架着双拐出席新闻发布会

身材颀长、注重仪表的约翰·克里并不打算架着双拐迎接他国务卿生涯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7月14日,当六大国外长在维也纳科堡宫与伊朗达成里程碑式的核协议之后,克里面对着记者丢掉了手中的拐杖,并展示了脚上新换上的正装鞋——“六个星期了,我终于又能穿皮鞋了,这真是历史性的一天啊!”

在5月底一场自行车事故中,71岁的克里腿部骨折,被迫由欧返美接受治疗。但在18天漫长的闭门会谈期间,他足蹬运动鞋、手拄拐杖,在各国代表之间沟通磋商,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现在,国务卿阁下有理由为他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德黑兰最终承诺将在未来10年内削减其现有浓缩铀库存的98%,移除纳兹坦铀浓缩工厂中2/3的离心机,并且在未来15年内都不会兴建新的铀浓缩设施。仅此三项,便超过了过去十几年断断续续的谈判所达成的约束性协定的总和。作为交换,美国、欧盟和联合国将分阶段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但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核设施的细节以及德黑兰履行承诺的可信度做出全面检查之前,各国对伊朗的常规武器以及导弹技术禁运将继续维持5年和8年。伊朗总统鲁哈尼发表了简短的声明,称该国人民“所祈祷的结果终于变成了现实”。

在伊朗制取浓缩铀的能力不断上升、极端情况下只需3个月就能生产出足够一枚核弹使用的武器级高浓缩铀的背景下,协议通过限制生产能力(封存大部分离心机,尤其是其中较新的型号)和降低核原料库存(大部分将转运往俄罗斯做再处理)的双管齐下,成功地将德黑兰越过红线的“突围时间窗”延长到了一年以上,从而化解了迫在眉睫的威胁。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等对伊朗核计划充满敌意的中东国家,也将因为协议的达成,暂时打消空袭伊朗核设施的想法,使本地区已然错综复杂的局势不至于进一步恶化。再者,在德黑兰履行该协议的前8年,伊朗依旧不得从外界获取弹道导弹技术,同时国际原子能机构将对其整个核供应链建立严密的监控。这将有效杜绝伊方重演昔年的故伎,利用核原料交换其他国家的导弹技术,或者将铀浓缩技术和材料流入到国际黑市。

不仅如此,以逐步解除制裁换取伊朗终止核开发,还可能成为美伊两国改善关系的起点。在“冷战”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曾经借助与以色列、沙特、土耳其以及伊朗的复合双边关系,确保了中东权势结构的稳定。而在今日大中东政潮风云诡谲、“伊斯兰国”(ISIS)来势汹汹的背景下,互相敌视已有36年之久的美伊意外地出现了诸多利益契合点。通过允许伊朗重新出口石油,并有限度地恢复其常规武装(尤其是空军)的战斗力,德黑兰及其影响下的什叶派势力将进一步参与到对抗“伊斯兰国”的战斗中,从而直接减轻美国面临的压力。至于协议长达10年的履行期,它将提供一个战略窗口,使伊朗有可能渐进地、分阶段地修复与美国的关系,连带促进巴以和平的新进展。

对克里本人来说,自2013年就任国务卿以来,这位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置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方针于不顾,执著地投入到对中东事务的处理当中,招来了铺天盖地的批评之声。反对者指责他对乌克兰危机处置不力,也没能采取有效措施,维持亚太盟友对美国安保承诺的信心。在此情况下,克里急需在中东问题上取得突破,以向国会彰显自身路线的正确性。而核协议恰恰是他个人的胜利——在政府已经不可能不吝靡费地“重返中东”的背景下,美国仅仅做出有限的让步,就化解了本地区风险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之一,还使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余五大国同意与华盛顿一致行动,这令克里本人乃至奥巴马政府的国际声望有了显著回升。英国《金融时报》的一则评论不无揶揄地指出:“对这样一位在漫长政治生涯里从未取得过最高成就的人来说,核协议大概是他唯一一项有希望成为历史遗产的胜利了。”

然而从协议达成到9月17日美国国会对其做出表决之间,依然存在若干变数,首当其冲的便是掌握参众两院多数席位的共和党人的态度。众议院议长博纳(John Boehner)公开表示:“该协议不仅没有阻止中东核武器的扩散,反而有可能刺激全世界范围内的核武器竞赛。”指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从2011到2014年,美欧对伊朗金融、能源和贸易制裁的强化已经使德黑兰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在石油日出口量锐减50%以上、货币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伊朗要求解除制裁的迫切程度远远超过美国。德黑兰距离实际制造出核武器的距离,似乎也比民主党政府所渲染的来得遥远。但克里出于尽快在中东创造“业绩”的虚荣心,过早暴露了急欲达成协议的企图,遂使德黑兰得以坐地起价,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最终达成的协议不仅没有彻底禁止伊朗的铀浓缩活动,而且为其保留了诸多弹性空间,等于宣告德黑兰讹诈成功。这无疑会对包括朝鲜在内的其他核门槛国家形成示范效应。其二,为鼓励伊朗代表在协议书上签字,美欧已经承诺将逐步解除对伊朗中央银行、国家石油公司和航空公司的制裁,包括可能允许德黑兰解冻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这等于是在为凋敝的伊朗经济“续命”。而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的核查却要经历及其繁琐的流程,且长达数年之久。在这期间,经济成功回血的德黑兰随时有可能撕毁协议,而置美国于被动的境地,届时克里的“历史遗产”将成为彻头彻尾的笑话。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基辛格和乔治·舒尔茨为代表的一批现实主义国务家也对该协议持悲观态度。基辛格历来主张伊朗的威胁大于“伊斯兰国”,近日他再度撰文称:即使核协议的条款能够得到严格履行,也无助于扭转德黑兰对美国的总体敌对态度。相反,经济解冻将再度为伊朗建立中东泛什叶派控制区创造条件。假以时日,一个以德黑兰—巴格达—贝鲁特为轴心的“新波斯帝国”将彻底改变中东的权势分布,其威胁远比“伊斯兰国”来得严重。

同样大感不满的还有华盛顿在中东的主要盟友以色列和沙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批评新协议是“重大的历史错误”,认为华盛顿的妥协形同绥靖,造就的将是慕尼黑式的和平;假以时日,伊朗迟早会成为“恐怖主义的核超级大国”。而在核谈判期间,沙特方面同样放出消息称,可能利用与巴基斯坦的特殊关系,在10年内制造出核武器。美国的回应是强调沙特、埃及等传统盟友始终处在美国的核保护伞之下,以打消利雅得的顾虑。

奥巴马在7月14日已经承诺:倘若美国国会拒绝批准核协议,他将动用总统否决权(意味着需要国会2/3以上多数才能重新推翻)力保其付诸实施。他同时宣称,美国在谈判中没有丧失任何利益,只是“试着看看这个问题能否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在那之后6天,古巴和美国正式复交,两项成果共同彰显了民主党政府当前的心态:在美俄、美中等重大双边关系难于取得迅速突破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古美破冰、伊朗限核等具体问题,采取“经济适用型”路线。而核协议10年的履行期能否安然度过,考验的将是2016年选出的下一任美国总统。 经济协议适用抉择伊朗核中东局势美国伊朗石油伊朗经济中东伊朗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