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剧:“韩流”最新品种
作者:石鸣2015年1月15日,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在韩国首尔开始巡演
乍一看,首尔的大学路和剧场好像没有什么关系。这条长不过1.55公里的马路就像这个城市其他任何一条商业街一样,宽阔的路边一家商店挨着一家商店,熙熙攘攘挤满了购物的人群。离开商业主干道往里走,蜿蜒曲折的小路两边是鳞次栉比的餐馆、小吃店和咖啡厅。光看表面,很难相信这里是首尔剧场艺术的“麦加之地”。这是因为聚集在这里的153家剧场,绝大部分是隐藏在地下的小剧场,如果不是有心前来,很难找到。大学路的一端有个演出信息中心,门面很小,很容易错过,里面琳琅满目的节目册宣告了这些剧场的存在和剧场内演出活动的热火朝天。路的另一端是著名的马罗尼矣公园,公园内的一块纪念碑说明了这是国立首尔大学的旧址,如今这里总有街头艺人进行即兴表演,其中不少是学生模样的年轻人。
据说藏在地下的这100多家剧院几乎每天都是满载运营,一半左右演的是话剧,演音乐剧的大约占五分之一,其他的剧院便零散演些传统民族舞蹈、古典音乐甚至演唱会。与东亚邻国相比,中国有戏曲,日本有能剧,韩国则是一个没有什么戏剧传统的国家。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凭借政府“文化立国”的方针和韩国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韩国硬是在首尔大学路打造出了自己的剧场传统。其中,最能代表韩国原创音乐剧成就的,就是一出《寻找金钟旭》。
这部作品首演于2006年,讲的是一个年轻女孩寻找初恋情人的故事。韩国人大概特别喜爱也特别擅长这种浪漫爱情题材,总之,这部剧一上演便十分火爆,演了3000多场,在韩国吸引了56万人次观看之后,于2010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2013年又相继在上海和东京推出了音乐剧的中文版和韩文版。这部作品让韩国人看到了进一步扩大“韩流”范畴的希望,原来不仅是K-Pop、韩剧和韩国电影能够在韩国之外流行,韩国音乐剧也有这个潜力。韩国媒体报道说:“《寻找金钟旭》带来了亚洲最新潮的‘韩流’。”
我们观看这部剧是2014年4月底,距首演已经过去了8年,然而当晚的演出依旧满场,来的观众大部分是情侣或者扎堆成群的年轻女孩。事实上,20岁到30岁的年轻女性,正是目前韩国音乐剧市场的观剧主力,也和消费K-Pop的“粉丝”群体高度重合。《寻找金钟旭》的演出场地也像大学路绝大部分别的剧场一样,位于地下,上面是餐馆。不过,由于这部剧的火爆,因此宣传上的“待遇”要好一些,不像别的剧,只是在餐馆招牌上方贴几张海报,而是拥有一个比餐馆招牌大得多、用霓虹灯装饰的海报箱,整个建筑立面最显眼的是“Theatre”(剧院)字样,餐馆名称只是小小地缩在一角。进入剧场前需要拾级而下好几层楼,韩国人很注重剧场气氛的营造,楼梯旁的墙面上,满满的全部是关于这部剧的宣传讯息,主色调是浪漫的粉红,楼梯拐角处不到一平方米的空间,也布置成一个个充满情调的小世界,这些当然都成为观众观剧消费体验的一部分。
“来韩国看音乐剧,首先要去大学路。”看完《寻找金钟旭》后,韩国CJ集团演出事业部部长李性勋给我们简要介绍了大学路的历史。国立首尔大学还在原址时,大学路这片区域就因为学院和学生聚集的缘故,成为韩国最有文化气息的社区。1975年,国立首尔大学迁走,许多餐饮店面也都随学校一起离开,一下子多出来许多空置空间,供大于求,房屋租金锐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实力不高的年轻艺术家逐渐自发地聚集到这里,把这里变成“文化街”、“步行街”。然而,大学路最终转变为韩国戏剧演出的地标,关键还是在于2000年之后韩国政府对这一地区的大力扶持。“如果开发商在大学路盖房子,能够附带把地下几层开发成剧院,那么就能在审批手续上获得简化和优先,同时还能获得赠送的建筑面积。之后运营时,增值税、营业税、各项附加税都能获得减免。对这些盖在地下的剧院,政府每三个月检查一次,并且提供消防技术的指导。对于在这里搞创作的戏剧团体,政府也会给予不同数目的资助。总之,政府并没有直接出手去盖剧院、排戏,最后还是在首尔形成了这个像纽约百老汇一样的剧院区。”
2013年11月20日,韩国音乐剧《魔法坏女巫》在首尔举办媒体试演会
把剧场盖在地下的风气,始于这一地区的艺术家最初将地下室用作排练厅的做法。“大学路的租金涨起来之后,艺术家们便转入地下。现在,这反而成了大学路的特色。韩国的演员从艺术院校毕业之后,首先都要到大学路来锻炼能力。先是在马罗尼矣公园里进行露天演出,然后进地下小剧场,接下来获得赞助,进300座以上的中剧场,成熟之后再上大学路之外、千人以上的大剧场舞台。”李性勋总结说,“大学路就是一个培养韩国演艺人才的平台,这里不仅出明星演员,还有很多韩国优秀的主创人员也出自这里。这里也相当于一个文化市场,给好制作人、好导演、好演员寻找到彼此提供一个机会。目前,韩国的音乐剧还没有发展到高端阶段,还处于成长期,而成长的动力主要就来自大学路。”
为什么是音乐剧?
2013年7月25日,音乐剧《伊丽莎白》在韩国首尔公开彩排
李性勋所属的CJ集团,是韩国三星集团下面的一个独立分支,在2003年转入CJ集团演出事业部之前,他一直在三星工作。1998年,韩国政府的发展重点转向文化产业以后,韩国的一些大公司除了生产半导体和汽车,也开始进军娱乐业,从流行得如火如荼的K-Pop中分一杯羹。15年下来,CJ集团成为韩国娱乐业的老大,拥有韩国最重要的流行音乐电视频道MNET,和全亚洲数一数二的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
音乐剧是怎么进入CJ集团以及韩国其他娱乐公司的视野的?如今,不仅仅是来自百老汇、伦敦西区的最新最火的音乐剧马上被引进韩国,连比较小众的欧洲音乐剧,比如德国的《伊丽莎白》、《丽贝卡》,法国的《莫扎特》,其实在英语市场并不受欢迎,甚至票房失败,却在韩国演得热火朝天。“说老实话,其实韩国人对音乐剧一开始也并没有特别感兴趣,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这么喜欢它。”李性勋坦言,“我仔细想了一想,大概是因为日本是亚洲唯一一个拥有成熟的音乐剧市场的国家。也许是韩国国民觉得,日本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为什么我们就做不到?但这只是我的个人猜测,开个玩笑。说实话,连我自己都不能解释,韩国的音乐剧为什么会一夜之间全面超过日本,甚至成为亚洲国家里面对音乐剧非常热爱的一个国家。”
为了说明韩国和日本之间的这种“宿怨”,李性勋还举了两个例子: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和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1988年,和韩国一起来竞争奥运会主办权的是日本名古屋,说白了,其实就是韩国人的爱国心理,他们觉得绝对不能让日本人抢占这次机会,其实当时韩国申奥的准备工作开始得远远晚于日本,但是最后投票结果出来,韩国人把日本人远远地甩在后面。世界杯也是一样,当时韩国听说东京在准备申办世界杯,于是韩国人也提出要申办世界杯,当时日本也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一届世界杯最终没有能像奥运会那样,完全把举办权拿到韩国来。原因是因为奥运会其实早先在日本东京举办过,因此1988年韩国的胜算大一点,但是到2002年为止,日本也从来没有举办过世界杯。两个国家竞争得非常激烈,谁也不让谁,最后出现了史上第一例两国共同举办世界杯。”当时,为了这个世界杯的冠名,应该是“韩日”还是“日韩”,两国也争得不可开交,最后定名为“韩日世界杯”,代价是决赛要在东京举行。
当韩国习惯性地将日本作为“假想敌”时,韩国原创音乐剧能在东京上演,对于韩国人来说就成了一件大事。日本音乐剧的发展节点,也被韩国人拿来比附自己的发展阶段。“1983年对日本人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日本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猫》在日本上演,开启了日本的音乐剧产业化进程。对于韩国来说,2001年是分水岭,那个时候韩国的人均GDP也刚好超1万美元——其实韩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人均GDP早已超过1万美元,但是1997年有一场亚洲金融危机,所以收入发生了回落。2001年,《歌剧魅影》进入韩国市场,驻演9个月,韩国音乐剧正式开始产业化。”在分析中,李性勋一直很强调人均年收入数据,“因为音乐剧毕竟是一种相对奢侈的文化消费了,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来支撑。”
与《歌剧魅影》几乎同时上演的,是一部韩国原创音乐剧《明成皇后》。当年,韩国人还曾经试图以这部剧进军纽约百老汇,结果却票房惨败,原因是剧情的历史背景复杂,西方人难以看懂也不感兴趣,音乐剧的歌舞元素也不够与国际水平接轨。韩国人迅速从这次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如果说2000年之前,韩国音乐剧还是本土原创和海外引进两条腿走路的话,2000年之后,尤其是大型制作,都集中到了西方音乐剧的版权引进这一块,原创音乐剧以实验性小制作为主。2004年,《妈妈咪呀!》继《歌剧魅影》之后进入韩国,驻演4个月,韩国的音乐剧市场自此呈现“井喷”式发展。
如今回首当年,李性勋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赌博”。“引进《歌剧魅影》的时候,谁也不看好,觉得这个团队肯定是疯掉了。为什么要演9个月?事后媒体上说得神乎其神,说这个团队做了多少市场分析、调研和预测,其实是因为制作费用太昂贵,必须加长演出时间,才能把本钱收回来。事实上,演了9个月之后,收支也不过是刚好持平,当时韩国经济不景气,韩币在贬值,支付是用外汇,汇率方面也不占优势。本钱收回来之后,大家也没有勇气再赌下去了,因为即使再演,也没有信心还可以继续吸引观众走进剧场。”
这场“豪赌”的最终结局当然还是美好的,从《歌剧魅影》到《妈妈咪呀!》,韩国音乐剧市场一下子被打开,海外音乐剧的版权引进走向了一个高峰。“韩国有一点可以说是做得比较好的,”韩国音乐剧专家裴成赫说,“就是通过版权制作学到了别国的技术和经验——从导演艺术开始,到音响、灯光,通过国外的艺术家、技术人员,来培养本国的技术专家、艺术导演们。”
韩国人很自豪于自己的“后来居上”。“日本的音乐剧产业是从80年代开始,迄今将近40年,他们的人口1亿多,他们的音乐剧市场规模是七八亿美元。韩国音乐剧产业化迄今为止15年,韩国的人口是5000万,韩国的音乐剧市场规模是三四亿美元。韩国的人口比日本少一半,因此,如果按人口比例来算的话,可以说韩国的音乐剧市场规模已经和日本持平,但是达到这一规模所花的时间,韩国却远远少于日本。”李性勋说。
在韩国人看来,韩国演员的表演方式要优于日本。“这与民族性有关。”韩国第一代音乐剧演员南京邑说,“日本人比较节制,倾向于在某个框架内来表现自己的情绪,表演的时候理性强于感性,感情的表达和流露都是很模式化的。但是韩国人则热情奔放,能歌善舞,韩国的演员在舞台上也把这个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表演相当自由,能够展现更多的个人魅力。”他的一个论据是,就连日本音乐剧独霸一方的四季剧团,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启用韩国演员在日文版音乐剧中担任角色,“这提示我们韩国演员有很大的长处”。
K-Pop和音乐剧:谁哺育谁?
南京邑从舞台上退役之后,和同样是音乐剧演员出身的兄弟南京柱一起,于2005年在首尔开办了一家专门以培训音乐剧演员为宗旨的学校,这也是全首尔乃至全韩国唯一一所此种类型的学校。来这里培训的人,大部分都是韩国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或者是已经有舞台表演基础的韩国演员。“在韩国,音乐剧这一行有两种现象,第一种是原本是音乐剧演员,借音乐剧这个平台去进军影视、流行音乐。第二种是逆向发展,本身已经是韩流明星,歌手、艺人,具备一定的音乐剧演员的条件,回流到音乐剧舞台上来。逆向回流的现象有,但是相对少,因为音乐剧对演员的要求高,必须能唱能跳又能演,一个音乐剧演员很容易进军演艺圈,但是反过来,一个影视明星想要登上舞台,成功的情况就不是很多。”南京柱说。
然而,尽管成功系数相对较低,近年来,还是有越来越多的韩流明星出现在音乐剧舞台上。对于演出公司来说,雇用明星来出演主角能够增加演出的票房号召力,对于明星本人来说,能够站在音乐剧舞台上演出,不啻是象征自己的演艺生涯又上了一个台阶。此外,明星们演出音乐剧的酬劳也不低,如果是知名的韩流明星,演出费用会高达5万美元一场,相比之下,如果只是普通的音乐剧演员,演出一场的费用只是韩国工薪族一个月的平均工资。
从2012年5月开始,被誉为“21世纪头十年最佳音乐剧”的《魔法坏女巫》(Wicked)就在首尔演得如火如荼。先是巡演版(即英文原版),一年之后,演出的全班人马改为韩国演员,演出语言亦为韩语,事实上,这正是韩国从海外引进音乐剧的典型路径。在韩文版中,演出女一号“绿女巫”的玉珠铉,是21世纪初曾经大红大紫的K-Pop组合Fin.K.L.的成员,组合解散,成员单飞之后,她开始致力于音乐剧表演。2012年,她在“韩国音乐剧大赏”中获最佳女主角,被认为终于“褪去了偶像歌手的形象,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剧演员”。
韩文版《魔法坏女巫》首演于2013年11月22日,票价从6万韩元(330人民币)到14万韩元(770元人民币)不等,到2014年4月26日,我们去观看演出时,仍旧是满场,票房没有出现一点儿颓势。这当然与当晚演出班底是玉珠铉出场有关:一般来说,有韩流明星参演的剧目,明星出场的场次通常安排在周末,平日场次则由其他演员出演。当晚观众席中有很多人明显是玉珠铉的“粉丝”,当演出进行到最后,绿女巫骑上扫帚、飞离舞台时,玉珠铉扭头看了一眼观众,脸上浮现出一个非常典型的K-Pop式微笑加抛媚眼,习惯于百老汇式音乐剧表演的人可能会对此颇不习惯,然而“粉丝”们并不在乎这些,现场气氛被掌声与尖叫推向又一个高潮。
在同一时间段,出现在音乐剧舞台上的韩流明星不止玉珠铉一人。《来自星星的你》中的申成禄和前HOT成员安在旭的大幅头像海报贴得首尔满城都是,剧名反而不是那么引人注目,他们出演的这部音乐剧叫《太阳王》。另外一部即将上演的音乐剧《雨中曲》,集合了当下几个最火的K-Pop组合中的成员:少女时代的Sunny、EXO的边伯贤、Super Junior的圭贤。其中有一些明星已经不是第一次登上音乐剧的舞台。
“10年前、5年前,一部音乐剧在韩国好不好卖还取决于它的出身,是不是来自百老汇、伦敦西区,有没有得过托尼奖,如今,有没有K-Pop明星成为首要因素。”一个由经纪人转作制作人的韩国人张准元(Chang Jun-won)说,“K-Pop明星将他们的韩国‘粉丝’群带入剧场,还有那些来自日本和中国的游客,这对韩国音乐剧市场保持增长是至关重要的。” 韩国人娱乐魔法坏女巫韩流中国电视剧武打片音乐剧歌剧魅影韩国音乐戏剧爱情电影喜剧片智利电影韩国影视美国电影寻找金钟旭韩流明星剧场都市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