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金融公司扩容
作者:谢九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审批权下放到省级部门,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成熟一家、批准一家。向消费者提供无抵押、无担保小额信贷,规范经营、防范风险,使消费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互补发展。
消费金融公司,是指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我国的消费金融公司从2010年开始试点,首批四家消费金融公司由中国银行、北京银行、成都银行以及PPF(捷克派富集团)发起设立,分别在上海、北京、成都和天津四地试点,2013年又增加了广州、南京等12个试点城市。这一次国务院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试点扩大至全国,可算是国内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与传统银行体系的个人信贷不同的是,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发放无需抵押和担保,手续简单,发放快速,贷款用途主要用于支持购买耐用消费品,比如家用电器、电子产品、装修、教育等等,但是不能用于购买住房和汽车。在贷款额度上,消费金融公司曾经一度以个人月收入的5倍为限,不过现在的最高额度能够达到20万元。因为个人消费贷款无抵押、无担保,对于银行而言风险较高,所以银行相应收取的利率也较高,最高为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
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理论上而言,通过刺激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够比高收入人群产生更大的边际效应,对于拉动中国经济能够起到更显著的效果。中国经济近年来虽然一直在试图向消费型转型,但是消费增速并不理想,今年前5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一直在10%左右的低位徘徊,而在一年前,这一增速大概为12%,这一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经济的消费活力并不算活跃,在以基础设施建设稳增长的同时,刺激消费也同样面临不小的压力。
尤其在未来可能的通缩压力面前,刺激消费更显紧迫。刚刚公布的月份CPI同比上升仅为1.2%,比4月增幅继续回落0.3个百分点,也是连续9个月处于2%以下的低位,距离年度3%的通胀目标已经越来越远。通缩风险进一步上升,对于中国经济将会带来更大的压力。在通缩预期下,人们预计未来的物价会更加便宜,就会选择减少当期的消费支出,将消费行为推迟延后。物价持续下跌最终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基于盈利恶化的预期缩减投资规模,减少雇用人数,最终全社会的就业人数下降,居民的收入水平也随之萎缩,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到其消费能力,使得通货紧缩的局面更加严峻,经济增长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当前日本和欧洲经济深陷泥潭,主要挑战之一就在于如何走出通缩。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在当前的通缩压力之下,通过刺激消费来避免通缩全面降临,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通过大规模投资稳增长。今年4月份,国务院大幅降低日用品进口关税,也是试图促进海外消费回流国内,此次对消费金融公司扩容,是对刺激消费的再一次发力。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加之只在部分城市试点,因此目前为止规模并不算大。按照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去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224.23亿元,净利润4.66亿元,去年累计发放贷款196.97亿元,贷款余额208.80亿元,累计客户135万户。如果以这样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来看,指望消费金融公司能够刺激消费潜力,进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恐怕还是相当遥远的奢望。如果消费金融公司不能迎来爆发式增长,在中国金融体系里也就只能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对于中国经济也就更加无关紧要。
这次国务院对消费金融公司放开市场准入,并且扩容至全国,显然是希望消费金融公司能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也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过,消费金融公司虽然迎来重要的政策扶持,但是制约消费金融公司快速发展的一些因素依然存在。
最主要的是受消费金融公司自身的定位所限,在其经营的领域难以体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针对中低收入人群,而且不支持住房和汽车贷款,而这两者才是目前我国消费金融最大的市场,这就注定了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相对较为有限。而在消费金融公司主打的耐用消费品市场,信用卡已经是一个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对手,现在信用卡一般都有1万元以上的额度,加上56天的免息期,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一般常见的耐用品消费,通过信用卡就可以完成,没有必要通过消费金融公司申请贷款。在信用卡覆盖的市场里,信用卡和消费金融公司相比,具有明显的便捷性以及利息成本优势,消费金融公司和信用卡形成错位经营,可能是消费金融公司生存壮大的关键所在。
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避开信用卡的直接竞争,可能有两个途径:一是销售渠道下沉,重点发展不具备申办信用卡的人群,比如农村市场,农民对于家电和农机有着旺盛需求,但是信用卡在农村几乎还是空白,这可能是消费金融公司的重点所在;另外一个途径是往相对高端的市场发展,在贷款额度上和信用卡形成竞争优势,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额度最高可以达到20万元,这远远超过了普通信用卡的额度,在住房装修等市场,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形成对信用卡的竞争优势。
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另外一个瓶颈在于资金来源。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只能放贷,不能吸收存款,初始资金只能是自有资本,后期可以通过同业拆借、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有限的融资渠道决定了消费金融公司的融资成本处于较高水平,这就使得消费金融公司对客户的贷款利率也会相对较高。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消费金融公司捷克派富集团发起设立的捷信消费金融,就曾经和信托公司合作,借道信托公司来为消费者发放贷款,资金成本也就可想而知,这种模式也一度被外界质疑为和高利贷无异。由于消费金融公司采用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模式,本身就具有较高的风险,较高的贷款利率反过来又提升了其坏账风险。按照银监会发布的数据,2014年,消费金融公司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为22.83%,不良资产为3.54亿元,不良资产率为1.56%,不良资产率显著高于商业银行。
在消费金融公司无抵押、无担保的模式下,个人信用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恰恰是我国金融体系里最大的短板之一。去年6月份,央行的个人信用体系正式上线,普通人在网上就可以查询自己的信用级别。不过,央行的个人信用体系主要建立在个人已经发生的信贷上,比如对于房贷、车贷、信用卡等有无违约记录等等,而对于没有类似贷款记录的,个人信用体系则难以体现。而消费金融公司所针对的是中低收入人群,可能很大部分人并没有足够的信贷记录,也就难以建立起足够的信用等级。在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没有完善之前,如果消费金融公司迎来爆发式增长,未来可能为中国金融体系里增添更多新的风险因素。 经济消费扩容金融公司市场信用卡消费金融公司个人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