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造腔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尚小右
我和我的朋友K非常想交换口音。对生长于闽南的我而言,“芳菲”二字已是绕口令。当我三战普通话考试时,北方人K却连说梦话都为一级甲等的水平。但她一直向往南方腔调,尤其台湾腔。
起初,K只是热衷模仿。问题是北方口音影响深重,导致她所谓的“台湾腔”极其不伦不类。读着费力,听着难受。每当K不停捏着嗓子重复“萌萌,站起来”,我被烦得真想站起来打她。就好比昆汀·塔伦蒂诺学拍邵氏武侠电影,所有元素都具备,组合起来就是怪。被周边群众屡次抗议后,K终于意识到:光念不是办法,语言环境很重要。
于是一放假,K便飞到厦门旅游。果然,在景点招牌诸如“古早味超好呷”的熏陶下,K的感叹从“贼美”不知不觉柔化为“好好玩哦”。回去后,K拿出考GRE的劲头,反复用台湾视频练听说,内容从综艺节目到政客拜票无所不包,学累了就听胡德夫的《美丽岛》直至睡着。她还结识了几个台湾人练口语,就差组织个“台腔角”了。功夫不负有心人,K说话越发甜嗲:儿化音自然消失;爱使用大量叹词;说“桃杏李梨”后必加“子”……总之已听不出北方味儿。不过偶尔被我惹怒,K还是会不由自主厉声迸出一句:“你想咋!”自感失言,她又会柔中带刚地矫正一遍:“你到底是想怎么样啦!”
因为口音,K被搭讪过数次。其中有个人说:“你说话好嗲。”她正准备客套,不料那人继续:“福建人吧?你们小吃真有名。”这令K如梦方醒。
在台两年,K写字去简就繁、饮食弃馍从粿,言行举止已与普通“台妹”并无二致。为了根治发音,K从一首《爱拼才会赢》学起,竟掌握了难懂的台语,水平好得甚至能给霹雳布袋戏做字幕。K真有扎根在台湾的打算,靠教外国人台语应对开支,靠代购台湾商品赚零花钱。更重要的是,K找了个本地高山族男朋友,据说长相人称“小林志颖”,身家则为“小郭台铭”。最后,中文系的K学成毕业,论文主题有关“初探台语发展现状”,颇获语言学老师赞赏。K的事迹频频被这位老师提及,用以劝说学弟学妹别转专业:“读语言不热门,但也能改变人生!你看K学姐都快成台湾人了,以后她小孩不用高考,参加的可是港澳台联考!”
今年我遵循K的成功之道,不再分不清、读不准“黄蜂”和“凤凰”,终于勉强过了普通话考试。正好K返乡找资料。我们吃了顿饭,席间我问起那个宝岛大咖,却得知已被甩了,K现任男友是她的台语学生。“是英国人哦,”K满脸甜蜜地说,“你知道吗,他讲话是标准英式发音!跟《王牌特工》里的科林·费斯简直一模一样耶!” 故事口音台湾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