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的N个神奇魔法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亲子共读的N个神奇魔法0上世纪40 年代初,美国肯塔基州的一对母女在共读童话书

文 / 粲然

1.亲子阅读的第一个成果是:失败

有很多妈妈跟我说,我的孩子10个月啦,我给他/她念书,他/她不仅不理我,还撕书。宝宝根本不爱书,怎么办呢?

吖,做妈妈的人真的有很多幻想吖!我不禁想问,你们认为亲子共读的开始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当你们捧起一本书,满地鸡毛的房子立刻万籁俱寂,孩子变身天使,甜蜜地靠在你怀里,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舌灿莲花,当你读完一本你爱的书,他们就乖乖睡着觉?

这不是真实、多舛,却给你无限惊喜的育儿人生。

在具体的阅读中,有三件事是可以在初次的亲子试读中进行的:

亲子共读的N个神奇魔法1孩子们通过互相读绘本自发缔造他们的社交联结

魔法A:找到彼此兴趣点。一开始,我们总翻到孩子“肯定会”兴趣的那一页,说:“你看,哥哥也摔过东西哦”,“这个足球米尼也有一个”,“垒高高的事情米尼也常做吖”。在孩子专注力只有几分钟的婴儿期,让孩子时不时停下来凝视书页,是你在他心田里种下的一颗善因。

魔法B:不停重复。婴儿期的孩子,尤其是1岁半前的孩子,需要的书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多——除非他自己要求——他们更喜欢不断重复“那几个”甚至“那一页”故事。如果你意识到宝宝这样的要求。快!停在那里。这是亲子阅读的第一缕曙光。不断重复阅读,像带领婴儿无数次认取回家的路,一再加深宝宝的安全感。听着你念书,他们心里不断欢呼:“哇,这个我知道!这个我记得!”经由这样的过程,他们感受到的人生不再茫茫无期,而是充满笃定和信心。

魔法C:快乐地接受失败。我一直认为,亲子阅读的第一个成果,是不断地扔下书,不断地失败。对父母而言,这是孩子给我们的开示:“你独个唠叨的时间太长了,这是你的自以为是!”“整个世界在等我玩,我没空看你的书!”“如果书像你说的那么好,为什么不让我咬一口?”小宝宝们真的是一群小鲸。如果他们不愿意游向你想去的岛屿,就一起漫无目的地浮游在大洋之上吧。比起看书,由孩子指引着享受世界——这样的时光更加珍贵。

2.别用你的手表计算阅读时间

我经常着迷于亲子共读的时间演算方式。它时而无比漫长,时而稍纵即逝。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有一天,我恍然大悟,当孩子满怀赤子之心沉浸于与你共读时,时间是外化的无用之物。

别过分在意在亲子共读上用多少时间。每天划出某个“彼此都宽松舒畅的时间段”,让“小鲸们”操纵这段时间的分配。他们更乐意这样。

如果你放弃对时间的计算。你会发现亲子共读更有趣,更贴合婴幼儿们或长或短的注意力。对,放弃手表,用你的心来感受孩子对某本书、某一段文字、某一页需要的阅读时间。有时候,在他们感兴趣的一页,一起凝视3分钟,笑得叽叽咕咕;有时,他们飞快地抛弃整本书,只对某片环衬感兴趣——这时候,请你一定给孩子99.9%的掌控权。对婴幼儿而言,是否能自主行为管理极大程度上关系到他们对“书本阅读”这项活动的定义和好恶。捍卫他们的自发兴趣,真的比让他们像成年人一样读完一本书重要得多。

3.用大部分的亲切淹没小部分的陌生

虽然比喻不恰当,但是,有一种杀人魔法,就是把一个你想杀的人派去战场,放个冷枪,他的尸体会淹没在战场之中,没人会记得你的罪行。

每当我向米尼推荐一本新书时,我嘴角就带着这样的狞笑。

对一个开始愿意接受亲子共读的孩子来说,向他们推荐新书,通常他们有两种反应:一是很雀跃。但他会萌发“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想法,翻看和摆弄某几页,指手画脚,让新书的阅读一开始就错乱方向;其二是有点排斥,婴幼儿们对“重复阅读”的兴趣总的比较大,他们更愿意安心地走熟悉的路径,而不是一次又一次攀登无名高峰。他们是“书不如故”信条最好的演绎者。

有几个相对安全的“推出新书”方式。最好用的一条,就是在他最安静、最敞开心胸的时候引入新故事。那是你们心灵对话的隐秘时间:夜灯下、入睡前的最后冲刺阶段。那时孩子的心灵全无防御。这时候说起新故事,就好像对某个人的梦境絮语,是最好接受的时候。另一个,是把文中主人公的名字换成孩子。比如《大卫,不可以》,一开始我就读成《米尼,不可以》。接着,去旅行的青蛙弗洛格小名也叫米尼,逃家小兔也叫米尼,老爱喊“不”的米米,当然也叫米尼咯!——当他们的名字和书中的命运产生关联,总会吸引他们第一次的注意力。

我还有个常用的魔法,是“淹没”。这个方法适用于稍有阅读基础的婴幼儿。比如,他已经熟读《爷爷一定有办法》、《先左脚、后右脚》,“读完爷爷的书,刚好这里有本外婆的书哦”,然后,《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就会出现。读完《爸爸,我要月亮》、《月亮,你好吗》,“咿,这边怎么还有一个月亮?”然后,《月亮的味道》就会出现。读完《小怪物,睡觉去》,“吖!这边还有一只鳄鱼,它好倒霉哦!”然后,《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就会出现。

我曾说过,让婴幼儿停下来凝视书本的第一个魔法,是“找到他们肯定会熟悉和感兴趣的那一页”,这个魔法是“淹没”魔法的基础。在“淹没”魔法里,孩子们阅读过,并且熟悉的书开始变成向上的阶梯,成为下一步的基石,成为共同走过的路,沿着这条路,你们的拓疆速度开始加速。

怀着不贪多的心,试试看,效果真的很惊人。

4.形容词、动词和比喻句的魔法

对很多进行共读的父母而言,痛苦的不是跟孩子述说故事情节,不是靠自己想象完满一个故事,而是怎么处置在绘本阅读中会出现的形容词、比喻句和动词。

“孩子根本听不懂这些。多半我会照着念下去,重复念,等孩子理解没有错啦。但是,这真的有用吗?”曾经有一个妈妈这样问我。

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书本之中,而在书本之外。

现在,请你停下翻开绘本的手,想一想通过这些绘本,你到底希望自己和孩子走向何方。

通过亲子共读,让孩子感受你的爱。希望向他描绘他将要步入的现实世界,并希望他永远心存幻想王国——想必许多父母的想法和我一样吧!

绘本阅读,不在于绘本本身,而在于你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因此,在绘本阅读中,我非常珍视那些形容词。对我来说,当形容词降落在孩子们的心田,他们的世界就有颜色了。他们掌握的形容词越多,描绘世界的能力就越强,而他们和世界的关系就越亲密。

再来说动词。其实绘本里很多动词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为了感受那些“动词”,我们经常“演”绘本。从静态图画演变而成的色香味动俱全的世界,多么有趣。这样想着,我似乎也行走在孩子的心里,行走在他们永不沉寂的世界里。

最后,是比喻句。我觉得大人太害怕比喻句了。但对孩子们来说,他们和比喻句是天生的好朋友。但孩子的比喻句是封闭的、内向的。他们会把不熟悉的东西比喻成自己熟悉的东西。比如把灯比作月亮,把下坡比作滑滑梯……他们的比喻句是小心翼翼的认知联结,是逐步向未知世界的理解“蚕食”。

多用比喻句。是涂抹在孩子们幻想王国的浓厚色彩。

5.共识

许多妈妈告诉我,共读计划曾遭到家人诸多质疑和非议。我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但当我们家在短短一两个月时间一下涌进一两百本体积庞大、花费不菲的绘本,家庭空间被严重蚕食时,当家人看到米尼瞪着懵懂吃惊的双眼,听着我指天画地时,我也听过“这种书都在骗钱吧?”“孩子这么小怎么听得懂这些?”“编些故事跟他说就行了!”这样的话。

如果计划未来数年内延续和孩子的共读,就需要家人精神上、时间上、住宅空间上乃至经济上的认可和支持。一帆风顺的共读绝不单是你和孩子两个人的行为。从这个角度上说,孩子两岁前,你已经迫切需要取得举家共识,为日后的共读行为打下坚固基础。一个好的共读引导者,有责任让全家人意识到:共读不仅仅是亲子游戏,共读带来爱。她(他)有责任让举家成员共享骑鲸之旅的旖旎风光,并像舰长一样指引方向。

取得全家共识,我是以如下步骤进行的——

A.分享绘本带来的爱。绘本中有许多讲述家庭之爱的优秀图书,如:《我爸爸》、《我妈妈》、《爷爷一定有办法》、《魔奇魔奇树》、《先左脚、再右脚》、《给爸爸的吻》、《团圆》、《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因为讲述熟悉的家人,1岁半之后的孩子都会投入阅读。这些书总能激发孩子们内心之爱。米尼经常拿着这些书,依偎在外公(或外婆或爸爸)怀里,说着:“看到这本书就想你了”、“绝对不要和爸爸分开”、“一定要保护爷爷”这样甜蜜的话。能带来爱的绘本是不会被人拒绝的。(避忌:在挑选“举家共爱”的绘本时,需考虑到老人的心理忌讳。有些讲隔代感情的绘本涉及死亡,如:《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爷爷变成幽灵》,挑选时建议参考家里情况决定。)

B.分享绘本带来的成长。真正尊重灵魂的共读是不需要炫耀成果的。但让家人感受到“绘本给孩子带来成长”是取得共识的上好法门。有段时间,我常对家人说:“米尼刚说起的这个形容词是从某本绘本里学来的!”“他从绘本里学到了红绿灯的道理!”慢慢的,我妈我爸也会要求我:“给米尼找找不怕打针的绘本吧。”“有没有让孩子不怕妖怪的绘本呢?”当家人提出这样的要求,是他们认可共读、接受共读的美好开端。

C.邀请家人参与共读。获得全家共识最好的法门,莫过于邀请家人参与共读。我们家设有几本“归爸爸念”的书。这些书是我先生觉得有趣、乐于和孩子共读并自己购买的书,比起绘本,我爸我妈更愿意说些传统故事。在他们的“亲孙时间”给米尼讲《猴子捞月》、《聪明的乌龟》、《龟兔赛跑》等故事,很快米尼也能绘声绘色讲了起来。我婆婆——米尼的奶奶年纪大了,每隔一段时间来和米尼待一阵子,她只会说家乡话。但每逢她说起往事,我会拉米尼在边上认真地听,同时把大意告诉米尼。说“奶奶说的故事真好听!”让孩子听历经岁月的灵魂在讲述,是他们的福气。哪怕仅仅沉浸在当时的气氛中,他们也会因为感受到爱和尊重,让心灵越来越敞亮开阔的。从另一方面,对家人来说,“孩子喜欢我说的故事啊!”是个鼓励,他们进而能接受“孩子喜欢故事”的说法,成为共读的拥趸。

当然,亲子共读经常是属于被窝、属于你和孩子彼此唇齿之间、属于安静夜晚的。但绝非“关上门的、有门槛的、高高在上”的游戏。取得共识的亲子共读,使骑鲸之旅更多元、更有生机,它是:拒绝孩子成为书呆子的第一步。

6.独立书架的魔法

独立书架当年曾给我巨大惊喜。米尼1岁8个月的时候拥有他第一个书架。当时,他有120本绘本。熟读了其中的一大半。在做书架之前,他的书零落摆放,看什么书多半靠“邂逅”和“妈妈主观意愿”。做书架——我后来才发现——等于把选书的权利交给他。之后的两个月,我们全家亲眼看到他和书之间的狂欢。就像一个女人面对一个属于自己的衣帽间一样,这个幼儿热衷于自己挑选“今天想要看的书”。通过书里的某一个情节或者场景,甚至通过某张书签,索引到旁的书去。书架,像“骑鲸之旅”的某个里程碑。漫游不再无边无际。对,世界还是全然洞开的。但孩子现在乐于享受你给他的权利。

要说明独立书架第二个魔法,得先说说“超市和书店码堆”魔法。在快销品营销策略中,产品在卖场上出现在什么位置、是否触手可及、是否有显著标志,都会强烈暗示与影响购买者的选择。当米尼有超过200本绘本,必须有三排书架才能容下他的库存书时,我开始把他的独立书架想象成一个书店(或者超市),引入超市和书店的“整理陈列柜方法”。

孩子永远在“旧世界多么有安全感”和“新世界真有趣”这样两种情绪中摇摆。米尼的三层书架,底下那层总放一些他看过的书,是他“蹲下身就可以追溯的过去”,伸长胳膊可至那层,是他没读过的书,是他“努力一下可以理解的未来”。与他视线平行这排非常重要,这里放着他近期读的书。他走来走去时就可随时浏览、取阅。

中间这层“重要”书架的书,一直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变化着。每隔一周,会有三四本阅读过的图书被放入底下一层(过去),或上面一层(经检验现在还接受不了)。代入新书。这样保证他总能“温故”,却在选择时常能“知新”。被他所热读过的书常会消失一阵,又回来。带来他回忆中的惊喜。

7.一本书的阅读步骤

经常被人问起:“共读一本绘本会分为几个步骤读?”我的回答是——

A.到了我所认为“应该可以接受某本绘本”这样的时间,我会把新绘本拿出来,和孩子说:“今天我们要认识一本新书。”第一次读,我会快速把这本绘本读完。举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像相亲第一次照面,先把对方情况大致介绍一番,让孩子心里有个底。这可以给他留下时间判断:这本书到底适合不适合我。孩子的反应多半有三:1.共读到一半就跑掉——这样的书我会再换时间努力一到两次,如果还是不行,就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放弃。2.听完第一遍共读,却毫无反应——代表这本书暂时被接纳,但是否接受良好有待后来。这本新绘本便会被放入“重要层书架”,等待温习。3.听完第一遍共读,马上要求第二遍、第三遍。这样的书势必会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热度书。

B.第二次阅读。对于“被接纳”的新绘本,会有“走入现实”的第二次阅读。也是重点阅读。也可以称之为“演+读”。只要有心,几乎所有绘本都能找到现实的参照物。而让孩子体会“绘本”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会让阅读充满诗意和欢笑,让幻想王国降临日常生活之中。

C.第N次阅读。“联系现实”的阅读之后,这本绘本会浮现在孩子的心象之上。这种变化非常迅猛。你会发现,幻想世界的潮水朝前奔涌了一大步。孩子更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的某个微小之处。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不加解释字面意思,在每一个夜晚,按孩子的要求老老实实一字一句地读诵这本绘本。让孩子感受节奏、韵律和表达。这就好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在某次解析之后,就把他放置在孩子心田,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消化好了。不需画蛇添足、支离破碎地做解释。

D.重点词汇的解读。这样的解读,我分不清该放在哪一次阅读之后。他们会在你们一起游历世界时突然跃在嘴边,浮在眼前。很奇怪的,经常是孩子先提起这些词。《两列小火车》里有两句话,说“雪使两列小火车变得毛茸茸的”、“雨使小火车显得亮晶晶的”,有一回,我和米尼在摸一件有珠片的衣服,衣服在灯光下显得闪亮。“一闪一闪的衣服。”我对米尼说。“亮晶晶的。”他突然说,然后又说,“毛茸茸的。”他说得没错,那衣服是亮晶晶的,但并不是毛质品。我疑惑了一会,突然想起,他此刻的经验完全是来自《两列小火车》。也就是说,米尼找到了“亮晶晶”这个词的现实对应物,就理所当然认为“亮晶晶”之物,必然也是“毛茸茸”的。于是我把他带到另一个皮毛衣服边上,让他抚摸他。说:“这才是毛茸茸的。”还有一次,米尼在小区里玩。有老人经过,问他:“你在干什么呢?”他回答:“我在仰望月亮呢!”当时,他还不到两岁。老人们都笑起来,说:“你知道什么叫‘仰望’吗?”米尼慢慢抬起头,说:“就是这样抬着头看啊。”

共读久了,你会发现,那些关系触觉味觉的动词、形容词在孩子心里沉淀最久。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谜一样让孩子着魔的词从孩子心里打捞出来,晾晒在阳光下。让孩子明白,这些词能给他们带来怎样的真实冲击。由此,这个世界便在他们心中展露自己的轮廓。

E.抓住某本绘本的“特定时间”。这是非常规的阅读步骤,但具有命定的巨大魔力。某些绘本,他们有自己特定的阅读时间和阅读地点。比如平安夜坐在圣诞树下读《极地特快》,任何孩子都会听到圣诞老人的银铃声;在白雪围绕的小屋里读《月夜看猫头鹰》,孩子和父亲的心会连得更近;把手中的小船放入水里,目送他渐行渐远,没有孩子不会理解《玩具船去航行》中玩具船的:孤独、彷徨、勇气和回家的渴望。又或者,当孩子目睹死亡,把他们搂在怀里,一起读《獾的故事》,读《爷爷变成幽灵》,大人哽咽的口吻和温柔的怀抱会成为他们此生“生命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些绘本,就像生命长河里浮游在水面的睡莲,在关键时刻幻化为你和孩子脚下最坚固的阶梯。孩子拉着你的手,拾阶而下,岁月、分离、阻隔、痛苦混合在你的怀抱中,成为一颗带着暖意的种子埋入他心里,他因此得以安然前行。

是啊,共读不仅要在那些普通的、日常的夜里进行,也请在这些:最欢欣、最窘迫、最孤独、最动荡的时刻进行。在这些时刻,找到合适的绘本,他们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加倍的、绝无仅有的抚慰力。 心灵交流育儿亲子成长亲子亲情美好共读米尼

上一篇: 我们的骑鲸之旅
下一篇: 10本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