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的两个“因素”有变化了吗?

作者:宋晓军

5年前的两个“因素”有变化了吗?04月2日,伊核问题六国、欧盟和伊朗的代表在瑞士洛桑发表共同声明,宣布各方已就伊核谈判主要焦点问题达成框架性解决方案,并将立即着手协议文本起草工作

北京时间3月31日上午10时30分,中国军舰成功地将第二批中国公民从战乱中的也门撤至吉布提。与此同时,西方各大媒体都焦急地等待着在瑞士洛桑举行的伊核谈判的最后结果。这一刻,让我想到了5年多前我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的一篇专栏——《伊朗“核弹”与中国军舰》(2009年第44期)。当时我在文章的第一段就写道:换个角度看,还不得不承认,伊朗“核弹”与中国军舰,也许真是对未来世界格局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因素。那么5年前我在文章中提到这两个“因素”,如今有决定性的变化吗?

按照新闻的顺序,我们先说中国军舰。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中国海军舰艇在也门开始进行撤侨行动时,3月30日美国海军学会新闻网发了一则新闻。新闻的大致内容是,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海上力量小组主席福布斯(Randy Forbes)告诉该网站记者说,3月13日由海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公布的《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2.0版遥遥领先于2007年公布的“1.0版”,其原因是其中增加了中国海军挑战和作战优先的内容。在谈到“中国海军挑战”的内容时,福布斯特别指出如果没有这个内容,这个版本的“战略”将变得一文不值。在新闻中还特别强调了,海军在制定“2.0版”战略的18个月中,广泛听取了包括福布斯等国会议员的建议。尤其是2014年7月17日美海军作战部长格林纳特(Jonathan Greenert)访问中国时“过分”强调与中国海军合作后11天,福布斯专门给格林纳特一封信。在信中福布斯强调,一定要从未来作战的角度认真对待中国海军的崛起,对国家安全利益至关重要的海军战略不能透支。

接着我们再说伊朗“核弹”。随着伊核谈判这个被西方媒体称为“21世纪初最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临近揭晓,美国和西方主流媒体给予了高密度的集中报道。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参与谈判的西方官员表示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为50%,而且一些媒体的调查也显示大多数受访者支持达成“协议”,但从美国主流媒体报道上看,批评的声音明显高于赞同的声音。其中最具有象征性的,并不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一直高调对“协议”的反对和对伊朗“动武的叫嚣”,而是在达成协议最后期限的3月31日,作为奥巴马政府内阁的新任国防部长卡特在雪城大学和早些时候的NBC“今日”节目中表示:无论协议是否达成,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的“军事选项肯定会留在桌子上”,“我的一项工作是要确保所有选项都摆在桌面”。

说到这儿,我们再看看伊朗“核弹”与中国军舰之间的关联。如果稍微留心一点就可以发现,中国军舰进行撤侨的亚丁湾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关键节点,而伊朗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关键节点。从眼下这两个关键“节点”上发生的变局上看,美国并没有打算在这两个“节点”上放弃或减少其军事影响力(没有美国的默许,沙特等国不可能贸然对也门的胡塞武装实施轰炸)。从这个意义上看,在国内媒体“爆炒”作为体现领导层政治决心的战略决策——“一带一路”概念时,到底考虑了多少“一带一路”上的政治、安全影响呢?按照美国学者的说法,在一个多种力量并存的世界上,美国控制世界事务的三大法宝是:美元优势、军事优势和国内对于总统对外行动的一致支持。如果按照这“三大法宝”去推断,5年前我在专栏文章中提到的两个影响世界格局的“因素”,如今恐怕还真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变化。 海军军事军舰政治

上一篇: 99.95美元的底气
下一篇: 濒危的穿山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