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高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尚小右
高师还不是高师时,在某重点高中教语文,私开了个作文补习班。后来副业强于本职,她便抓住商机,辞职创业,在客厅挂起一溜儿小黑板,成了因专攻高考作文而闻名的高师。
高师虽单干已久,但仍重视科班教学的系统性。她反复强调:“高考以议论文为主,从考题提炼出来的论点都差不多,关键在于论据。”她让我准备一个论据归纳本,美名曰“采蜜本”。按主题不同用符号分类,并在扉页编好图例:有关“坚强”用三角;有关“淡薄”用菱形……其中符号又分成实心和空心两种:实心专记名人事例,空心专记名人名言。
如同论据界的时尚女魔头,高师对每年的流行趋势都了然于心。《双城记》的“两个时代”堪称经典小黑裙,开篇或压轴皆是万能;拿古人撑腰已不流行,能用托马斯·品钦就不用李白;改卷人都对泛滥的莫言审美疲劳,尽量回避。但高师又说,至于名人名言,以直接和论点相关为佳。对此我经常跑偏。某次,我觉得丘吉尔所说“水太难喝了,我要兑点威士忌才能喝得下去”极其可爱,便抄下来。高师看见后问:“你这句话能给什么题目做论据?谈骨气、论诚信,还是和勤劳相关?丘吉尔就没说过其他话吗?”说得我垂头丧气,悻悻涂掉不提。
在高师看来,论据填充了“写什么”,接着“如何写”同样重要,反复训练才能将名人履历运用自如。高师常以学生A为成功典范,按她话说,A天资平庸,尤其不擅背诵。高师让A看《超级记忆法》,收效甚微,因为A看到后面忘了前面的记忆要领。A也不爱读书,《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原著买了三个月,还没看到少年派出海。面对这般“完全没有语感的人”,高师便要求A写任何文章都用“采蜜本”里的论据,不断套用,熟能生巧,条件反射,哪怕随笔也是。A的高考作文果然大获成功。说罢多加训练的重要性,高师还不忘补充:“伍尔夫的名言也好用,扯点她的《到灯塔去》什么的,比较有文采也凑字数。”
在高师的悉心指导下,最终我那举足轻重的800字也算喜人。两年后,我又去了次高师家,重返课堂震惊不小——她生意扩张得简直有加盟的趋势。请了四个老师。临近春节学生依旧络绎不绝,甚至好多是跨省慕名而来。夸张而言,高师之于本地语文教学界,简直像“地下市长”艾尔·卡彭之于1920年的芝加哥。我和她聊天总被打断,其中有个男生拿着两张卷子愤愤不平:“老师,这次我跟某某的作文几乎一样,都是按你教的方法写的。他凭什么比我高了15分?”高师不愧为高师,扫了一眼便说:“就凭他的字好看那么多!” 高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