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自行车
作者:邢海洋APEC一片蓝天,又一次证明机动车尾气是PM2.5的制造者。APEC过后,留恋蓝天的市民和管理部门或反思,尾大不掉的汽车保有量将如何堵与疏,单双号限行是否值得长期推广。用电动车取代燃油车的产业扶持政策之外,这个昔日的自行车大国,或许不得不重新在自行车的洪流中寻找出路。还好,陀螺仪和锂电池的突破带来了转机。
得益于地方政府的公共自行车计划和自行车运动的发展,自行车的销量已经在反弹。去年,拥有65万辆公共自行车的中国超越意大利,成为开展公共自行车计划最多的国家。由于骑自行车出行的人数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全球公共自行车数量最多的前四座城市均位于中国。而仅仅在几年前,很多城市中在市政道路建设时甚至削减了自行车路,取而代之的是宽广的六车道或八车道的高等级公路。A股上市公司中屈指可数的自行车制造企业见证了自行车产业由盛转衰,近来又有所博兴的过程,如现在的“金山开发”曾经是赫赫有名的“上海凤凰”,后上海市政府将国有股下划到金山区,成为一家经营房地产、旧区改造和城区绿化的城投公司,当然老本行自行车产销没有全丢。另一家中路股份,原生产永久牌自行车,在2001年被民营企业上海中路收购。2013年以来金山开发上涨了75%,中路股份则涨超一倍。总部位于深圳,全球最大的自行车零部件生产商信隆实业更是踏上了增长的快车道,股价涨了两倍。
一两年前,对普通市民,电动平衡车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智能终端的繁荣促进了陀螺仪和电池技术的进步,电动平衡车也步入了“量产—平价”的良性循环。一辆动辄上10万元的电动平衡车,如今价格只及它刚推出时的零头,万元上下的款式成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双轮的平衡车之外,依靠内置陀螺仪和中央处理器驱动马达以获得动态稳定的设计原理还被移植到更多的机械中,如单轮车、电动滑板以及电动轮滑等,几乎所有代步工具都可以植入动力。这些新晋的代步工具,满电的情况下通常续航能够达到10~30公里甚至更多,时速也能够达到20公里。在续航和速度上,这些代步工具虽稍逊于电动自行车,但因为需站立行走,已经远超出普通人的行走需求。这些代步工具的最大优势在于它们体积小重量轻,正可满足通勤人员“最后一公里”的代步需求。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设计和制造比双轮的电动平衡车还简单,成本更低,意味着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在一个自行车大国,小而微的代步工具似乎没有刚性需求。地铁站边停满了不怕偷的破旧自行车,人们从小训练出的骑行本领这时正派上用场。但不要忘记当下的孩子们是踩着滑板车成长的,滑板技艺远比自行车更娴熟。何况平衡车可以随身携带,免去租赁自行车的麻烦。而作为节省体力的代步先行者,电动自行车的需求经久不衰,连续多年产量超过3000万辆。轻巧的锂电自行车近几年产量成倍增加,增速远快于铅酸电池自行车,山地车、公路车等运动用车也出现了助力车型。而改装自行车,给车安装电动机也成为一件时髦的事。多迹象表明一个智能代步的时代即将到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再需要私家汽车或公交系统,而是依靠电池动力的介入,骑行的人得以骑得更远,居民可以住得离地铁口更远,或者体育品制造商将从服务小众转为服务大众,从而进入一个更深广的市场。
对于生活在PM2.5之下的我们,一个高科技代步的蓝图如此美好,却也同样脆弱。骑行是为了降低PM2.5,却又不得不被汽车尾气折磨。技术之外能给平衡车助力的是政府规制,可交管部门至今还未给予其合适的分类,连电动平衡车上路行驶的合法性都是未知的。面对APEC后的雾霾天,把电动平衡车纳入交通工具进行管理,变得刻不容缓了 自行车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