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图加特室内乐团之变
作者:朱伟( 斯图加特室内乐团在国家大剧院访华演出 )
我最早接触到这个乐团是听到Decca唱片公司发行的,由著名德国指挥家明辛格尔(Karl Munchinger,1915~1990)指挥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与《乐队组曲》的CD,织体清晰而严整,音色特别漂亮。查资料才知道,明辛格尔在1945年战后结束对他的历史审查后,就组建了这个乐手精粹的乐团。全世界名气最大的两个室内乐团,一个是英国的圣马丁乐团,另一个就是斯图加特室内乐团。这两个乐团刚好今年都来北京,圣马丁11月6日就会亮相国家大剧院。圣马丁成立的时间其实要比斯图加特晚很多,1959年才首演,后来由单纯的弦乐增加了管乐,而斯图加特一直保持了纯正的弦乐。
明辛格尔是荷兰著名羽管键琴演奏家、指挥家莱昂哈特(Gustav Leonhardt,1928~2012)的弟子。莱昂哈特是倡导以古乐器,严格回归原作风范的“本真运动”的领袖。斯图加特室内乐团自成立起,也就以巴洛克时代作品的精细诠释为己任,尤以巴赫为主,追求经典古意,后来才延展到维也纳乐派的古典主义作品。他们早在1977年就首次来华演出,他们录制的唱片中,我最喜欢Decca公司发行的那张以德国作曲家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那首著名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为首的专辑。卡农的应答是最能体现声部间清晰迷人的层次的,帕赫贝尔所作的这首卡农作为经典,虽然演奏时间仅几分钟,那种精妙对位中蕴含的绵绵无尽的思念、情意切切的难分难离,真是百听不厌。我听过无数个这首曲子的版本,明辛格尔指挥这个德国乐团的每一声部咬合真都极其精妙,充分体现了德国精神。这张专辑上还有意大利作曲家阿尔比诺尼那首著名的弦乐柔板,巴赫的几首小品与亨德尔的大协奏曲,其演绎都是无与伦比。
明辛格尔为斯图加特奉献了一生,直到1987年才离开他赋予了灵魂的这个乐团。到2001年这个乐团再来访华,指挥已经变成了美国人丹尼斯·鲁塞尔·戴维斯(Dennis Russell Davies,1944~ )。应该说,戴维斯柔化了这个乐团原来由明辛格尔锻造的那种以演绎巴赫为主的纯粹德式风格,将海顿、莫扎特的美丽抒情作为了主体曲目,已经改造了那种线条清晰的严整德式经典。就我自己的喜好而言,多少已觉遗憾。基因的改变是80年代后乐团的普遍现实。戴维斯指挥下这个乐团的最重要成就,就数在Sony公司录制的海顿交响曲全集唱片了。
这次再到北京,10月26日在国家大剧院的音乐会,率领这个乐团的指挥已经是年轻的德国人弗莱姆尼(Matthias Foremny),表面看回到了德国血统,但这位指挥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的指挥,1995年在布拉格指挥比赛折桂后,是在歌剧院开始的指挥生涯,一个歌剧指挥指挥一个室内乐团,可能兴趣点难在那些精微的肌理,这恰是室内乐最重要之处。而作为首席的洪美顺·科尔曼(Meesun Hong Coleman)是个美籍韩裔。这次带来的曲目,上半场是舒伯特的《五首德国舞曲》、莫扎特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与巴赫《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下半场是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随想曲》间奏曲与柴可夫斯基的《C大调弦乐小夜曲》。上半场舒伯特的第一个和声出来,马上感知到其音色美,但很快就又感觉,首席的琴声过亮压倒了声部中的其他,这可是室内乐之大忌。室内乐应是优雅的谐和,而非乐器间的竞技。且莫扎特《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并无期待中静谧的天籁。这是《米兰四重奏》中的第一首,是莫扎特父亲带他游意大利,17岁时的作品,充满青葱气息。这个乐团在这个首席笼罩下的气息似乎并不是莫扎特,找不到轻盈欲飞那种感觉。最后压轴的巴赫《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本是巴赫最美的作品,也是这个乐团的经典曲目。这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那种对位推进中微妙如光影般的层次变化,第三乐章主奏小提琴与协奏乐器在一段简单旋律上展示的出神入化的想象力,最美的第二乐章,我一直听成是在沉静虔诚的祈祷气氛中,神光沐浴的那种安宁甜蜜优美。遗憾的是即使那么美的第二乐章,洪美顺也未展示出安静柔美细腻的音色,她太用激情作为技巧承载了。也许因为她的气质与这个乐团从明辛格尔时代残存下来的印迹极不相容,乐团完全不能与她产生有机的烘托。我听到的这个乐团,低音声部似乎还坚守着过去的严整,高音声部在这位首席成为独奏时才回到正常状态,衬托出中音声部反而最美。也许是我耳朵里有关这个曲目,谢林、格吕米欧这些经典大家烙印太深的缘故,这个曲目的展示,我只为这个乐团感到可惜。
下半场应该说比上半场要好得多。理查·施特劳斯歌剧《随想曲》开头的间奏曲原是以弦乐六重奏表现的,表达的剧中音乐家富拉曼的主题,这部歌剧承载的是理查·施特劳斯对音乐与文学、爱情的思考。柴可夫斯基的《C大调弦乐小夜曲》是老柴40岁时炉火纯青的作品,这首小夜曲其实只有第二乐章的圆舞曲才有那种在花前月下放松的纯美的恣肆轻快,与它对比的是最后第四乐章想让自己解脱的欢快的俄罗斯民间舞曲。第一与第三乐章都涌动着浓郁到难以化解的老柴特有的情感忧郁,第一乐章开头厚重有力的和弦甚至是一种强烈的悲痛的倾诉,之后它的发展悲喜交织,难以言传。第三乐章的慢板则表现出他那种柔弱丰韧美丽得无以排遣情感的千回百转。我在这首作品中尤其喜欢这两个乐章,以为这才体现了老柴情感的质感。这个斯图加特室内乐团在这首作品演绎中,反而表达出比巴赫与莫扎特要好得多的感觉,尽管首席的琴声依然过于突出。很显然,它们已经更适合于浪漫主义的演奏了。
( 斯图加特室内乐团小提琴首席洪美顺·科尔曼 )
最后一个返场曲目是据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的钢琴曲改编的《6首罗马尼亚舞曲》,反而妙趣横生,那是现代作品了。
这场音乐会结束,我的两个感触,一是此乐团真非彼乐团了,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都如此,更遑论斯图加特。而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古典气质真是太难求了,所以,演好浪漫主义,就已经很不错了。 莫扎特室内乐艺术音乐古典音乐巴赫乐队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