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胡岛上的青城山——李哲士住宅

作者:杨聃

瓦胡岛上的青城山——李哲士住宅0( 夏威夷瓦胡岛上的李哲士住宅 )

结缘

1932年12月的一天,晨曦初露。从旧金山驶来的邮轮在瓦胡岛的港口落锚,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提着不多的行李,走下栈桥。他从伯克利加州大学建筑系毕业之后的一年多时间,正值大萧条迅速蔓延。他在旧金山的一家建筑事务所勉强找到了工作,但是这份工作朝不保夕,而他的家境也并不富裕。这时,一位老家就在夏威夷的大学同学邀请他来碰碰运气。

5年之后,又是一个12月的早晨,一位年轻的医生带着新婚不久的护士妻子,乘船抵达瓦胡岛。他刚刚从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准备在檀香山市的一所医院里实习。依照他的计划,实习结束之后他将前往中国,开辟自己的医学事业。

当时的夏威夷,还只是美国的一块海外领地。首府檀香山所在的瓦胡岛(Oahu),是夏威夷群岛中面积第三大而人口最多的岛屿。它和中国海南岛的纬度相仿,但面积尚不及海南岛的二十分之一。瓦胡岛被浩瀚的太平洋所包围,距离最近的大陆(美国加州)仍有将近4000公里。由于地球自转的作用,赤道附近生成的台风总是向西北方向的东南亚地区移动,极少光顾夏威夷群岛,这里大洋环抱着青山,四季如春,宛如人间仙境。

一晃又是10年。这里建筑设计的业务并不红火,但是年轻的建筑师却被它淳朴悠然的风土人情迷住了。他把未婚妻也从旧金山接来,在此扎根落户。由于中国的战事日益激烈,医生只得打消了前往中国的念头,开始考虑在瓦胡岛建造自己的家。已近中年的医生找到小有名气的建筑师,惊讶地发现他们拥有许多相似的经历:都在亚洲度过少年时代,都是在二十五六岁的年纪来到夏威夷,不再离开。

瓦胡岛上的青城山——李哲士住宅1( 通过住宅的落地玻璃窗可以饱览美景 )

建筑师弗拉基米尔奥斯波夫(Vladimir Ossipoff),1907年生于俄国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父亲是来自第比利斯的格鲁吉亚人,母亲是贝加尔湖地区的俄罗斯人。老奥斯波夫受命出任俄国驻日本大使馆的武官,弗拉基米尔出生后不久,就随父母来到日本。他在横滨读完小学后,进入东京专为外国人开办的中学。1923年9月,可怕的关东大地震之后,母亲和16岁的儿子移民来到美国。奥斯波夫读完高中后,进入伯克利加州大学,此时他的父亲已经在日本去世。

医生霍华德李哲士(Howard Liljestrand),1911年生于美国的爱荷华州。他的父亲也是医生,一位中国医学教育史上值得一提的人物。老医生“李哲士”在成都参与创建了“华西协和大学”,并且于1927至1929年担任医学院院长。“李哲士”正是他早年所起的中文名字。抗日战争期间,老医生仍留守在中国,直到1949年才返回美国。与奥斯波夫相仿,霍华德4岁时跟随父亲来到中国,16岁时回到美国读书。他的童年时光基本上是在成都度过的。

瓦胡岛上的青城山——李哲士住宅2( 李哲士住宅的厨房一角 )

相地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李哲士夫妇彻底打消了前往中国的计划。他们开始慎重地选择一块地,建造自己的家。他们勾画的蓝图是新家一定要建在高高的山坡上。当时瓦胡岛的山区人迹罕至,不但交通不方便,多数山地还没有通自来水。他们选择在山上居住,令许多朋友大为不解,嘲笑他们选择了潮湿的虫子窝。霍华德自然有他的心思。他和三个兄弟在成都生活的时候,每逢城里溽热难耐,全家就前往青城山避暑。“青城天下幽”,山中的古木流泉和花香鸟鸣,给小霍华德留下了无限美好的回忆。

瓦胡岛上的青城山——李哲士住宅3( 俄国建筑师弗拉基米尔·奥斯波夫 )

寻找一块理想的宅地,并非易事。山坡上的空地,要么景色欠佳,要么过于偏远,或者已经被捷足先登者占据。夫妇俩用了几年的时间,一边等待一边寻找。1946年的一个周末,他们在山间徒步时结识了一位散步赏景的老人,后来多次相遇,渐渐成为朋友。这位老先生恰好拥有附近山上的一块空地。瓦胡岛上的海风常年从东北方向吹来,海风和海鸟带来的植物种子撒在降雨充沛的东部山区,因此这里的植被异常茂盛。这块地位于朝向东南方向的山坡上,高出海面将近200米,景色无可挑剔,并且距离山下的生活设施、学校和夫妇两人工作的医院都不太远。耐心终于换来了回报。老先生异常慷慨,居然以低于买方报价的价格成交。

迈出了最关键的第一步,医生夫妇又用了将近两年时间,寻觅一位能够理解他们的建筑师。当时的夏威夷,建筑师的数量很少,而最初接触的几位和他们的想法都不合拍,直到他们找到了建筑师奥斯波夫。

造屋

“我们不需要一座豪华或者时髦的房子,但是它必须适合山中的生活。”屋主向建筑师提出的要求非常简单。除此之外,就是早晨的阳光能够照进厨房却不会照进主卧室,因为李哲士医生习惯晚睡晚起。

上世纪40年代末的夏威夷已经拥有自己的水泥厂和钢铁厂,但是产量很有限,大量的建筑材料仍需要从大约4000公里之外的美国大陆运来。奥斯波夫为医生设计的新家,以木结构为主。无论从经济还是抗震的角度,这都是理想的选择。奥斯波夫与几位日裔的木匠长期合作,在当时的瓦胡岛,他们的“大木作”手艺最值得信赖。

为了节省开支,贝蒂(李哲士夫人)亲自上阵,每天在现场看管施工。任何一位主持过新家装修的人,都不难想象其中的艰辛。施工基本上由两个日裔木匠完成。他们完全不懂英语,而贝蒂对日语一无所知。建筑师教给她的妙招是,一旦感到哪里有什么不对头,就用日语准确果断地发出指示:“停一停。”然后,她立即给建筑师打电话,描述发生的状况。在问题不甚严重的情况下,建筑师不必亲赴现场,他会在电话里以流利的日语向工匠做出指导。

除了本地产的木料,其他材料也都是廉价耐用之选。屋顶是波纹铝板,客厅和餐厅的天花板,直接露着没有涂漆的木板和木梁;卧室和厨房里乳白色的天花板,采用一种叫作“肯耐克”(Canec)的板材。这种夏威夷当地特产的建筑材料,是榨汁之后的甘蔗秆加工而成,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瓦胡岛随处可见。后来随着甘蔗产业在瓦胡岛绝迹,这种有趣的生物建材也随之消失。

1952年,李哲士一家搬进了他们的山中新居。

房子的入口设在坡地的高处。走进朴素的坡屋顶门厅,眼前只有一面类似影壁的墙,丝毫看不到山或海的景色。向左面一转,绕过另一面隔墙,视线豁然开朗。客厅里巨大的玻璃窗正朝向海面,窗外是火红的山花和繁茂的大树,山脚下的威基基(Waikiki)海滩游人如织,更远处是“钻石头”火山口(Diamond Head)映衬着无垠的太平洋。

客厅外面是宽敞的观景露台。锐角形状的露台前端,像船头一样向外挑出。倚着栏杆在长凳上坐下,伸出手就能摸到随风摇摆的树枝。一条铺着木地板的走廊,联系起三间卧室和卫生间。透过走廊的落地玻璃窗,可以饱览另一个方向的海景。卧室的门都采用推拉门,极大地节省空间,显露着日本建筑传统的痕迹。朝向山坡和树林的一侧是通长的木质阳台,宽大的坡顶屋檐将阳台完全遮挡。凭栏远眺,不必担心烈日和随时光顾的阵雨。阳台下是桉树林包围着的草地,树下有主人栽种的一丛丛鸢尾花。客厅里一个别致的木楼梯,通向楼下的家庭娱乐室。走出室外顺着草坡而下,是海螺形状的小泳池。

高低错落、优雅舒缓的坡屋顶,生就一幅和周围山坡、树林友好的姿态。当两人一起时,屋主仿佛又沐浴着青城山大树下的凉风,建筑师则回想起东京街头一座座朴实的木房子。建筑最北端的尽头,主卧室自然地扭转了一个角度,以避让一株高大的桉树,这样的处理颇有美国建筑大师赖特的遗风。客厅里砂岩砌成的壁炉,更是标准的赖特式配置。壁炉?是的。虽然瓦胡岛冬季的最低温度也保持在十几摄氏度,客厅里却有一个真正的壁炉。平日里它更像一个有机的装饰,在极少数山风料峭的冬日,笼一炉火,也算是亚热带稀罕的情趣。当奥斯波夫在东京读初中时,经常从赖特设计的“帝国饭店”的工地经过。有趣的是,赖特本人从不避讳他的建筑哲学深受日本传统建筑的影响。

客厅旁的餐厅里有10把木椅,出自丹麦著名设计师汉斯瓦格纳(Hans Wegner)之手。除此之外,家里所有的桌椅、固定橱柜和木楼梯,都是奥斯波夫特意设计的。它们的木料,都来自原本长在这片地里的一棵粗壮的雨豆树。

数不清有多少个星期日的下午,午睡起来的医生端着一杯本地种植园出产的咖啡,从客厅走到阳光灿烂的露台上,眺望远处波光闪烁的海面。突然间片云飘过,一阵急雨洒了下来。他回到几步之外的屋檐下,在木椅上悠闲地坐下。长长的树影散落在翠绿的山坡上,湿漉漉的山风送来桉树特有的香气。慢慢地品完一杯热咖啡,才发现雨住天晴,海面上已经升起一道淡淡的彩虹。

在海边、在山中,人们永远只是前来借宿的客人。当“如诗如画”已经无力形容四周的自然景观,又有什么样的人造物称得上“惊奇”呢?在这里,无需所谓的“创造”,恰如其分就是完美。

余波

山中的医生住宅,成为奥斯波夫建筑事业的转折点。他在此后设计的一批住宅、学校和小教堂,都散发着类似的自如与谦和。然而,谦和无法成为谦和者的通行证。与李哲士住宅的建造年代基本同时,美国大陆上有一大批精彩的住宅落成,例如“范思沃斯别墅”(Farnsworth House)和“案例研究住宅”(Case Study Houses)等。强悍的混凝土、精巧的钢与玻璃,构成了它们响亮的歌声。谦和者注定不能像那些夸张极致的方盒子一样,在各种杂志和建筑史书上闪耀。

它的淳朴、它的悠然,或许只有夏威夷语中的“卡玛埃纳”(Kamaaina)一词才能贴切地描述。“卡玛埃纳”的本意是“大地的孩子”。实际生活中,“卡玛埃纳”指那些在夏威夷生活了许多年的人,无论他们是否出生于此,是哪一种肤色和面孔。奥斯波夫和李哲士,都是“卡玛埃纳”的代表,而他们共同创造的山中住宅,更是当之无愧的“大地的孩子”。

1959年,夏威夷正式“晋升”为美国的第50个州。和平年代里日益兴盛的旅游业,让瓦胡岛变得越来越喧闹。但是还有某些东西,像海浪和山风一样不曾改变。即使在21世纪初的今天,走在以夏威夷语命名的街道上,偶尔还会有耳边插着兰花的人与你擦肩而过,仿佛刚从高更的画里走下来。你会听到身旁的“卡玛埃纳”用“迎风面”(Windward)或“背风面”(Leeward)来描述方向,而不是常规的东南西北。

在医生的卧室里,至今仍摆放着一张他与建筑师拍摄于80年代的合影。照片上,两位老朋友把酒畅饮,兴致盎然。奥斯波夫与李哲士,相隔6年都以90岁高龄在檀香山去世,为他们相似的人生经历填上了最圆满的结尾。

李哲士生前并没有告诉4个孩子如何处理这座房子,也从未强调不能出售。如今,医生的儿子罗伯特也已年过古稀。他守在这里照料这位老朋友。既是家中的长子又是一名建筑师,罗伯特无疑是这项工作的最佳人选。60年过去了,谦和者慢慢地赢得了荣誉,李哲士住宅已经成为瓦胡岛的一处名胜。“目前它的估价至少1000万美元,但是我们从未想过把它换成一大堆钞票。”罗伯特的态度非常坚定。

间或有慕名而来的游客,沿着绿树夹道的山路曲折向上,前来参观医生的家。他们在露台上选择最佳的角度,朝着屋檐、树林和大海频频摁下相机快门,却很少有人能猜到这段故事缘起何方——它来自山坡背后,万里之外郁郁葱葱的青城山。 住宅夏威夷夏威夷咖啡瓦胡岛李哲士青城山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