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恐慌背后

作者:谢九

欧洲股市这一轮大跌的导火索还是希腊。由于希腊总理萨马拉斯希望在明年大选之前提前退出欧盟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助计划,而非等到原定的2016年底,以此摆脱外界苛刻的救助条件,从而赢得政治上的主动。这一主张不仅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反而引发大规模恐慌,希腊股市大幅暴跌,从9月份至今的最大跌幅已经超过25%,希腊的融资成本大幅上升,国债收益率从不到7%迅速飙升至9%以上。希腊市场的表现也迅速拖累了整个欧洲,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股市也都在近期大幅下跌,在过去一个月内的跌幅都超过了15%以上。雪上加霜的是,美国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也不及预期,全球资金于是又开始重新拥抱无风险资产,美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跌,16个月来首次跌至2%以下,而美国股市也步欧洲的后尘开始大幅跳水,最终导致全球市场迎来黑暗的一周。

希腊在救助问题上的反复只是导致本轮危机的导火索,市场真正担忧的其实还是欧洲经济再次陷入衰退。2008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已经经历了两次衰退,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欧元区很有可能陷入第三次衰退之中。

增长低迷、通货紧缩和失业高企等问题依然困扰欧元区经济。欧元区9月CPI同比增长0.3%,为2009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和欧元央行2%的通胀目标相去甚远。失业率也依然居高不下,8月份欧元区的失业率连续第三个月维持在11.5%。而最让人担心的是欧元区的经济引擎德国,也在近期开始出现了疲软的迹象,10月中旬连续公布的诸多关键指标都显示,德国的引擎力量已经不再像以往那么强劲,德国8月的工业产出大跌4.0%,出口额萎缩5.8%,两大关键指标都创出2009年1月以来的最大跌幅。德国经济部也在近期将德国2014年经济增长预期由1.8%大幅下调至1.2%,将2015年经济增长预期由2.0%下调至1.3%。在欧元区经济持续疲软之际,因为乌克兰危机导致欧盟追随美国的脚步,加入制裁俄罗斯的阵营,由此引发俄罗斯的反制,俄罗斯宣布禁止从美国和欧洲进口水果、蔬菜、肉类、鱼、牛奶和乳制品等食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疲软的欧洲经济。欧盟委员会预计,对俄制裁将使欧盟今明两年分别减少400亿欧元和500亿欧元收入。德国在近期下调经济增长预期,就将地缘政治冲突列为很重要的因素。

为了刺激增长,对抗通缩,欧元区一直以各种大胆积极的宽松政策予以应对。尤其是今年6月份,欧洲央行将隔夜存款利率从零下降至-0.1%,成为全球首家实施负利率的主要经济体。在实施负利率之后仅仅3个月,欧洲央行在今年9月份再次降息,将基准利率降至0.05%,隔夜存款利率降至-0.2%,隔夜贷款利率调低至0.3%。在连续降息的同时,欧洲央行也推出了各种资产购买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实施欧洲版的量化宽松。

尽管欧元区目前的刺激政策已经算得上极度宽松,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除了实现了欧元下跌这一目标之外,刺激经济增长和摆脱通货紧缩等核心诉求并无改善,欧元区还在追求更大力度的宽松政策。按照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近期的表述,扩大欧洲央行资产负债表是刺激通胀的最后货币工具。德拉吉在IMF的秋季年会上表示:“现在就给你们一个确切的数据究竟会将资产负债表扩大多少会很困难。我可以给你们一个大致的范围,例如2012年初时的资产负债规模。”如果按照这个目标,2012年时欧洲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是3.1万亿欧元,而现在是2.1万亿欧元,这也就意味着欧洲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还需要大幅扩张1万亿欧元,显然大大超出了现有的资产购买计划规模,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施,意味着欧元区将迎来真正大规模的量化宽松。

不过,与美国、日本不同的是,欧元区推出如此规模的量化宽松面临较大的障碍,由于欧元区的领头羊德国一直强调财政纪律,反对大规模宽松,这使得欧元区内部对于刺激政策产生了较大分歧。即使近期德国经济部调低了德国今明两年的增长预期,德国总理默克尔仍然表示,虽然政府调低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测,但德国不会透过增加开支刺激经济,会坚守紧缩政策。

不过,近期全球股市的大跌,使得一些主张退出宽松的经济体开始重新反思,在目前脆弱的经济背景下,过早结束宽松是不是有些过于激进了?美联储官员布拉德近期表示,由于美国的通胀预期下行,美联储应该推迟QE(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束时间。欧元区之外的英国一直有较强的加息预期,但由于近期英国经济数据也不及预期,英国央行的首席经济学家霍尔丹也建议英国央行维持现有低利率更长时间,以避免经济复苏因过早加息而受到影响。受到美、英等国推迟退出宽松的言论影响,欧美股市的恐慌情绪有所缓解,在连续大跌之后终于开始反弹。

美国和英国这两个原本坚定退出宽松的经济体,之所以在近期出现延缓退出的言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开始有陷入通缩的风险。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都为通缩的到来提供了充分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会成为世界经济一个新的挑战。而通货紧缩的到来,有可能使得全球货币宽松的时间和力度都将大于预期。

对于长期致力于对抗通缩的欧元区和日本经济而言,通缩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但是现在来看,通缩似乎正在呈现出全球蔓延的态势。美国的通胀率本来一直朝着2%的目标稳步前进,但是现在通胀预期也开始出现回落,近期即将公布的美国9月份CPI数据,很有可能会影响到美联储下一步退出QE的步伐,从已经公布的美国9月份PPI(生产物价指数)价格来看,由于受到油价暴跌等因素的影响,美国9月份PPI下跌0.1%,是去年8月以来首次下跌,而市场原本预期会出现小幅上涨,在PPI的带动之下,预计美国9月份的CPI数据也会小于预期,通胀率的下滑,可能会使得美联储重新考虑退出QE和加息的节奏。英国近期公布的9月份通胀率为1.2%,大幅低于8月份1.5%的通胀水平,创下5年来的新低,这也使得英国开始反思计划中的加息时间表是否应该推后。

中国近期公布的通胀数据也大大低于市场预期,9月份的CPI同比上涨仅为1.6%,重新回到“1”时代,创下了56个月的新低,大幅低于年度3.5%的通胀目标,虽然现在断言中国进入通缩还为时尚早,但至少通缩风险已经降临。在增长放缓和通缩风险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微刺激可能会进一步升级。事实上,央行在今年的很多举动都已经超出了市场预期,从方向来看,央行的很多操作都是定向操作,而非大水漫灌,但是从力度来看,即使是定向操作,力度已然不轻。从对国开行提供1万亿元的抵押补充贷款,到9月份通过SLF(常备借贷便利)对五大行注入5000亿元的流动性,再到国庆前夕宣布房地产信贷新政,近期又有消息表示,中国央行将向约20家全国或区域性股份制银行注入2000亿元的流动性,以目前央行的操作力度来看,如果未来突然宣布降息,估计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除了巴西和俄罗斯之外,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通胀率基本上都处于2%以下,通缩风险上升,经济增长低迷,全球货币宽松持续的时间可能会远远超出想象。 恐慌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