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应对“东硬西软”战略?
作者:宋晓军( 10月15日,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在陆军协会年会的午宴上发表讲话 )
10月15日,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在陆军协会年会上表示,美国陆军要加强在亚太地区的部署。第二天,负责协调打击“伊斯兰国”极端武装的美国退役四星将军艾伦(John Allen)表示,打击极端武装的首要任务是“宣传战”。这两则新闻的重合,被军事迷们称为美国下一步可能推行的“东硬西软”战略。因此一些军事迷认为,这个推断就是冲着中国而来的。
先说“东硬”。哈格尔在10月15日的讲话中说,陆军在亚太地区的作用是更好地利用精确制导导弹、火箭、火炮和防空系统。这显然与10月10日众院军事委员会海上力量小组主席给陆军参谋长写的一封信有关。他在信中建议陆军要发展陆基弹道导弹,在东亚以美国陆军版的“反介入”对冲中国军队的“反介入”。事实上,除了飞机、舰艇等作战平台外,为了弥补无人机上航母尚未成熟的“空海一体战”空窗期,美国国防部已决定于2018年先在空、海军装备射程从370~900公里的远程反舰导弹(LRASM)。很显然,鉴于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耽误”了美军与中国军队在装备上拉开差距的时间,美国国防部目前准备用相对传统的“硬”装备来应对装备水平快速提高的中国军队。
再说“西软”。艾伦将军在10月16日的讲话中表示,他认为打败“伊斯兰国”极端武装进攻的第一道防线,应该让“伊斯兰国”极端武装开始失败的信息通过社交媒体及时传达给年轻人,这是军事打击成功的关键。也就是说,艾伦认为到目前为止美军和盟军对伊拉克和叙利亚平均每天7架次为期两个多月的空袭(1991年海湾战争空袭阶段每天为1.1万架次,2003年伊拉克战争空袭阶段每天为800架次),只是对“伊斯兰国”极端武装在信息层面上的“遮蔽”手段之一,需要各国对“战果”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广泛传播,进而达到“降解”极端武装“边打边招募”的势头,这样最终才能实现彻底摧毁“伊斯兰国”极端武装的目标。作为奥巴马政府任命的军事指挥官,艾伦对上级“西软”的意图理解是透彻的。
有军事迷认为,“西软”战略显然是针对伊朗和中国高调推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西进战略而来的,已超出了军事范畴。关键是,中国军方应该如何应对美军可能正在部署的“东硬”战略。有军事迷认为,在武器平台水平迅速提高后,就需要新的编制体制和训练方法,而采用新的训练方法,首先要重新训练在一线的基层军官和士官。在10月9日经军委主席批准解放军四总部联合下发了评比表彰“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的《通知》中,就强调了重点在基层。当然,美军也并没有落后。比如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格林纳特上将(Jonathan W. Greenert)在10月14日强调了要与中国海军“多接触”后,表示将对4200名在校的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学员的奖学金进行重新分配,其中85%将分发给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STEM),15%分发给语言、历史和国际关系专业。这表明,中、美两军对未来的“东硬”战略,都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
说到这儿,我不能不说,国内大多数大众媒体的军事报道,现在还都停留在“枪长炮短”的武器装备层面,也许这无意中会向大众传达一种“唯武器论”的思路,而忽视了“战争是一场意志的较量”这个基本道理。如果长此下去,所谓的“军事报道”,最终只能是一种浮皮潦草的武器装备介绍。大众既不可能真正了解到武器装备的真正价值,更不可能更深刻地去了解国家用自己纳的税去打造的军队到底是怎么运营发挥其效能的。 东硬西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