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新“指针”针对中国干什么?

作者:宋晓军

美日新“指针”针对中国干什么?0( 10月8日,美国助理国务卿拉塞尔(左)、国防部部长助理施大伟(中)在东京参加日美外交和防卫局长级会议 )

10月8日,时隔14年后的新版《美日防卫合作指针》中期报告出笼。虽然从美国国防部网站上那5页的“报告内容”中找不出一个有关中国的单词,但是美联社当天发的新闻通稿中,从题目到内容中却有9次提到了中国。同时,在随后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中,也对即将出台的新“指针”是否会损害到中国的安全利益表示了关注。那么,美日即将出台的新“指针”到底要对中国干什么呢?

简单说,《美日防卫合作指针》是提高美日安保体制有效性的一种联合作战指导原则。从地理上划分,1978年11月的第一版是在日本本土,1997年9月的第二版包括了朝鲜半岛和我国台湾地区,而即将出台的第三版是覆盖全球的。与其配套的政策是,使得日本重新行使“集体自卫权”。如果从中国安全利益的角度看,可能出现的中国对美日的“交战点”,在地理上应该分别是钓鱼岛海域、台湾地区和南海靠近菲律宾附近海域(有《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存在)。那么这次美国联手日本通过新“指针”,是否真的要在未来与中国在上述几个“交战点”上作战吗?

一个月前,美国兰德公司公布一份题为《制定一个美国应对中国的长期战略》的研究简报。“简报”中假设了亚洲未来形势发展的三种形态,一是维持现有秩序的亚洲,二是中国拥有霸主地位的亚洲,三是全面崩溃的亚洲。“简报”认为,目前的亚洲正在第一种形态和第二种形态之间徘徊。为此“简报”中建议,美国制定的战略应尽可能地改变未来亚洲的形势的发展,努力使亚洲向维持现有秩序的形态发展。如果我们把新“指针”作为美国针对中国长期战略中一个重要环节看,那就意味着美国试图通过制定新“指针”,在亚洲防止第二种态势的出现。

我们再看“简报”对第二种形态的具体描述:“中国的行事风格随着中国的强大而发生改变,中国将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解决争端,并在新的争端中占有优势。”如果我们再从新“指针”中期报告的角度看这个描述,就可以认为美国试图通过强化美日的联合作战为手段,达到遏制中国武力解决争端能力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对通过武力解决争端设有特定的前提(如《反分裂国家法》),但考虑“前提”在不可控情况下,仍不能排除使用武力。那么美日未来如何遏制中国使用武力呢?

我们可以再将“简报”与新“指针”中期报告中涉及有关作战的相关内容做一个对比。“简报”在制定战略的五个核心因素有两项:1.技术的发展和利用,将使美国更有效地应对中国不断提高的精确打击能力;2.美国利用其全球军事优势,在应对非核武装冲突升级时,能有多种可靠的选项。而在新“指针”中期报告中有“太空”、“网络”和“无缝对接”这样的描述。这就可以看出美、日即将推出的新“指针”,是针对中国军队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而制定的。话说到这儿,也许你就可以将此为参照,对西太平洋地区出现的新军事变量做进一步的观察、分析。比如8月29日我国台湾地区的“外交事务与国防委员会”宣布,2015财年军费预算比上一财年提高了2.6%。这是2012年以来台湾地区首次提高军费开支。由此,你也许就可以得出美日新“指针”就是冲着台湾地区这个“交战点”而制定的结论。当然,你也可以按照这个逻辑,去观察、分析与钓鱼岛和靠近菲律宾海域这两个“交战点”有关的信息。 美日中国

上一篇: 主席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