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封“大学士”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加封“大学士”0

裴老师从女子中专学校退休以后,到老年大学教电脑。接受新教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更新微博的个人资料,不再是某市重点实验中专高级教师,升格为某市大学教师,学历照旧:毕业于同济大学。女儿曾有异议:“您不过到同济进修过一个暑假而已。”裴老师却理直气壮:“结业证书盖着同济的公章呀,写上‘继续教育学院’的全称,字就太多了。再说,我女婿是同济研究生毕业呐!”女儿看母亲的“粉丝”不过22个,放弃了打假行动。

老年大学的学生们最感兴趣的电脑技能,除了上网,还有文字、照片、视频的处理。有的在写回忆录,有的承接了同学聚会纪念册或纪念光盘的制作任务。看学生们都学以致用了,裴老师也大受启发,她的电脑应用另辟蹊径——给她娘家续修家谱。

裴老师母亲连育六女,最终收养了一个男孩。后来,六姐妹总共又生了六个女儿,其中大姐生了两个,四妹终身未婚。大概是受姐姐们一发不可收拾的“女儿国”基因影响,那个领养的弟弟膝下也是女儿。裴老师的老伴笑说:“你们家的家谱最不值得修,弟弟不是亲骨肉,两代无一男丁,照传统,女儿都不入家谱,家谱从你这辈开始,只能留白。”

难道裴老师不能移风易俗?裴老师利用暑假回了一趟中原老家,将祖父两房兄弟家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散居其他省市的,则分别打电话摸底,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了合乎规范,她还到区图书馆查阅了家谱体例。一个月后,裴老师将新修家谱的打样稿拿给家人欣赏。前言写道:“今天没有尚书、进士、秀才,但对应的,就是官位、职称、学历,所以编撰的原则是,让处长以上干部、大专以上学历和有特殊贡献的家庭成员扬名于家史,为他们立传弘扬,免其湮没弗彰,实家门之大幸也。”

对于将不将弟弟载入家谱,裴教师本有一番犹豫。一来,他确非裴氏正宗血脉,再者,由于深受溺爱,少年时曾因打群架而被劳动教养两年。好在家谱编修原则也有规定,触犯国法和宗法的人,一般不允许上谱,是为隐恶。裴老师毅然将弟弟删除。

剩下的,就是对上谱人员进行美化。裴老师的简介与她的微博版没什么区别,老伴的名下注释是:教授级高工、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女儿是:毕业于某某大学,括号另注:“国家211工程大学”。亲族中凡毕业自“211”、“985”高校的,都会特别加以注释。如果不属于这两个系列,就含糊称:国家重点大学。

最显赫的,要属裴老师的女婿。仅写上兼占“985”、“211”席位的同济大学怎么够?连她自己都与同济搭上关系了,而女婿年方16岁就保送进了同济,毕业后先读了本专业的研究生,后来又念了MBA,乃双硕士。这些赘述尚不足以表达裴老师的自豪,她便在女婿大名后加了一言以蔽之的三个字——“大学士”。女儿笑得打跌,直嚷,您干脆替他立一座牌坊吧,正面:“恩荣”,反面:“大学士”。

(文 / 古十九) 大学士加封同济大学

上一篇: 藤椅奶奶
下一篇: 声音(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