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机关用人乱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我在镇机关工作20多年,经历过两次较大规模的行政机构改革,但迄今,用人乱象还是得不到根治。

1987年,上级编委确定镇机关职能机构,核定我镇行政编制人员53人,全面清退超编和编外人员。机构改革后,机关干部定编定岗,岗位明确,职责分明,所有职能部门没有一个编外人员。可一年后,一些非公务员性质的编外人员又纷纷进入镇机关,有的还担任部门“一把手”,如信访办、党政办主任都是非公务员性质编外人员。而一些有编制的公务员却下派到村、居委会任职。机关有的人员有行政编制,却无岗位,被借到其他事业部门或临时机构上班;有的人员有岗位,却无编制,这些人员大都有“后台”,比有行政编制的人员还吃香。这样的乱编乱岗、用人乱象持续了13年。

2001年,乡镇又实行行政机构改革,市委办、政府办下发《镇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核定我镇机关领导职数16名,其中党委正副书记4名,正副镇长6名,人大(副)主席、纪委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人武部长、统战委员各1名。确定镇机关行政编制56人,同时对机关行政编制人员进行审核登记,对编外人员全面清退。可一年后,非编制人员又大量涌入,机关又出现人员超编、人员乱岗现象。

2009年,市委对我镇党政机关正副科级干部做了调整,一下子就配备了9名镇委副书记,1名正书记,一正九副,大大超出2001年定编时正、副书记4名的编制。市委2001年核定的领导职数,为什么在2009年又出尔反尔违背自己出台的方案呢?许多地方也都有类似现象存在,其背后原因包括:精兵简政和撤乡并镇,好多副职干部无法安排;提拔干部太多,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挂职、兼职、下派干部以及为数不少带括号的副职享受正职待遇的干部的“身份需要”;有些地方不排除有用干部职数做人情,因人设岗安插亲信,甚至卖官、卖职,导致副职官员不断增多。

乡镇机关副职官员太多,极易产生官僚主义,互相扯皮,还易滋生腐败,人人手中都有一份权力,易争权夺利,互相攀比。同时还会增加财政负担,这么多副职官员吃“皇粮”花公款,也是一些地方财政赤字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积重难返的一个现象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不用多少时日又恢复原状,越改革机构越膨胀,越改革编外人员越多,越改革越人浮于事,越改革财政支出越大,何时能走出这样的怪圈?

(文 / 江苏大丰 戴文华) 乡镇时政用人机关乱象

上一篇: 好东西(803)
下一篇: 地扪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