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权,及其枢纽
作者:徐菁菁/( 1956年9月18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向埃及空军学员表示,埃及将誓死捍卫对苏伊士运河的主权
)
苏伊士运河
全长190公里的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南通红海,北通地中海,连接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是扼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冲。船只经苏伊士运河从西欧到印度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好望角缩短5500~8000公里,从地中海各国至印度洋则缩短到8000~1万公里,从黑海沿岸各国出发,则缩短了1.2万公里。目前,经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总量的14%和欧亚两洲海运货物的80%。其中,从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
1854年,法国从埃及手中获得了开凿与运营运河的“特许权”。运河通航后,通航船只的70%属于英国。1874年,英国购买埃及的全部股权,与法国共享运河。8年后,英国占领埃及,实现了对苏伊士运河的全面控制。
“二战”结束后,美国支持埃及拒绝加入以英国为首的中东防御组织中。1955年, 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严重的边境冲突,苏联以捷克斯洛伐克的名义向埃及提供武器的协议。美国和苏联介入中东,直接导致了英国的出局。
1956年7月26日,埃及领导人纳赛尔宣布运河国有化。英国和法国联合以色列,谋求通过武力夺回运河主导权。军事行动因为美国的反对最终失败。美国政府还对英国采取了金融打击和石油禁运等手段,压迫其撤出战场。撤军前英国已经丧失了20% 的外汇储备。英国政府被迫寻求美国援助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以维护英镑的地位。这次战争结束了英法在中东的殖民统治。美苏成为地区的主要角逐者。
( 葡萄牙于1511年在马六甲修建的防御工事——爱化摩沙城堡的古城门
)
1970年,萨达特出任埃及总统。3年后,萨达特发动了对以色列的“十月战争”。凭借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萨达特打开了与以色列的和谈之门,并最终在美国的斡旋下于1978年签署《戴维营协议》。倒向美国是埃及自主的战略选择,而选择的标准是实力。就此,苏联出局,埃及成为美国在中东的基石。
今天,美国对苏伊士运河依然保持强大的军事震慑。美国的中东、西亚和北非基地群分布于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巴林、阿曼、埃及、肯尼亚,东压波斯湾,南扼苏伊士运河及红海,西控东地中海,北封黑海海峡。美国海外军事基地中吉布提基地,目前部署有1600人,在苏伊士运河出现危机时,该基地可以迅速扩充军事力量,控制运河的航道,进而控制周边国家。
( 迭戈加西亚岛上的美国海军基地(摄于1983年)
)
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位于东南亚要冲的马来半岛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之间,西北部连接着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东南端连接着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因沟通了印度洋与太平洋,是东亚国家与南亚、西亚及大洋洲、非洲、欧洲国家联系的海上交通枢纽。它承载着全球贸易中1/3的货物、1/2的石油、2/3的天然气运输。其中运往东北亚石油的80%从这条海峡通过。经过此处进入南海的油轮是经苏伊士运河的3倍,经巴拿马运河的5倍。
16世纪初,随着全球海上贸易的兴起,西方对马六甲海峡的争夺拉开序幕。新老殖民帝国的更替都在马六甲的控制权上得以体现。16世纪初,葡萄牙驻印度总督阿奎克稳定了在印度半岛的统治之后,率舰船19 艘,葡萄牙士兵800 人及印度士兵600 人,进攻马六甲,组成殖民政府。此后,荷兰人在爪哇、摩鹿加群岛等地垄断香料贸易,建立了商馆要塞,用舰队封锁了马六甲海峡的南部海域。1606年8月,荷兰将领麦铁烈夫率11 艘舰船,在马六甲附近一举击败26 艘葡萄牙舰艇。荷兰人在马六甲海峡的霸权由此确立。
18世纪末英国因工业革命脱颖而出,进军远东市场。1794年,英国攻占了包括马六甲在内的殖民地,1824年逼迫荷兰签署条约,承认英国对马六甲的全面控制。这一条约宣告着新殖民时期的开始:英国借马六甲海峡控制了东南亚,敲开了东下西太平洋的大门,获得一个向中国殖民的基地。同时扼住了印度洋与太平洋、东西通商之间的咽喉,对东方贸易拥有真正的话语权。
“二战”结束后,东南亚成为美苏争霸的重要战场。六七十年代,苏联以大规模援助越南介入东南亚事务。苏联海军获得了金兰湾和岘港基地,以及在越南的海防港、胡志明港和柬埔寨的磅逊港停泊、维修和补给的权利。这就使得苏联在西太平洋的前哨由海参崴南移2000多海里,辐射南海、马六甲海峡。同时,与美国一样,苏联力图使马六甲海峡“国际化”,并在东南亚谋求建立海军舰船停泊地、港口设施以及设备维修基地。1968年苏联太平洋舰队的军舰从海参崴基地起航,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同年苏联专门成立了太平洋分舰队,从此,苏联军舰频繁出入马六甲海峡。为了防止马六甲成为美苏争霸的牺牲品,1971年11月,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共同发表声明,反对把马六甲海峡国际化,正式宣布三国共同管理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事务。
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国力大衰,失去超级大国的地位,其战略利益也从全球缩小到欧洲地区。俄罗斯亚太安全战略的重点也放在东北亚,对东南亚的关注显著减弱。俄罗斯不再在金兰湾驻扎舰队,停止在东南亚的军事扩张活动。
“冷战”后,美国一度进行了适当的战略收缩,对部分前沿基地做了一些撤出并调整,其中包括菲律宾的苏比克湾基地。但在美国全球战略中,马六甲海峡是美国必须控制的世界的六大咽喉水道之一。前美国总统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马六甲海峡是控制亚太地区大国崛起的关键水域。2000年,美国和新加坡签署了一项协议,决定在樟宜专门为美军航母“量身定做”一个大型的深水码头,专供美国海军航母和其他大型舰艇靠岸停泊,接受补给。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从新加坡北上航行至千岛群岛或西进航至阿拉伯海均需7天便可抵达,而航至冲绳及台湾周边海域只需4天,航行至南海中部为2天;如果需要的话,部署在新加坡的战舰在24小时内即可控制整个马六甲海峡。
印度洋航道
印度洋的通道价值在于它的“三个咽喉”:东部的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波斯湾入口处的霍尔木兹海峡,以及西部的红海与亚丁海峡。这三个咽喉串联起世界最重要的贸易航线,而印度洋“居于十分重要的贸易航线网中心的地理位置”。
印度洋占世界21.1%的海洋面积,有全球1/9的世界海港和1/5的货物吞吐量。印度洋则占据了全球集装箱运输量的整整一半。同时,90%从波斯湾运出的石油被灌进远洋油轮的储油罐,途经霍尔木兹海峡,驶上印度洋的航线。
对印度洋及其航线的控制权贯穿于世界权力斗争的历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遏制拿破仑法国,从而控制世界的路径是以英国为中心、联合俄国,确保地中海的海权,最终达到从北南两向钳制法国,最终实现对印度洋的绝对控制。而拿破仑则是以法国为中心画圆,将英国赶出欧洲大陆,继而从南翼出兵地中海,占领埃及,扼住英国通往印度洋的航线,切断英国与海外市场和资源的联系,最终达到釜底抽薪击败英国的目的。
拿破仑战败后,英俄争霸。英国通过联合法德遏制俄国西进;控制巴尔干和中亚地区,围堵俄国南进,其目的都是确保英国在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海权安全。俄国则以东欧为西线外围,沿波罗的海、黑海方向突破英国遏制链环,最终以决战中亚、阿富汗实现进军印度洋战略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从大西洋地区看,欧洲战场英德双方争霸的路径几乎与19世纪英法争霸的路径相同;从太平洋地区看,美日争霸的线路几乎就是以欧洲大国争霸路径在东方的复制:日本以日本岛为中心画圆,占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后,先东袭击珍珠港、继而南下占领菲律宾、英属马来亚、俾斯麦群岛、关岛、加里曼丹岛和苏拉威西岛,其目的首先是将美国赶出太平洋,然后夺取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以控制马六甲海峡东口;接着就是占领缅甸控制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从西面出口再锁死马六甲海峡,最终实现与来自欧洲的德国从东西两面分割印度洋的战略目标。美国则与盟国从东南亚突破日本在太平洋建立的环形岛屿链条,继而进攻日本本土,从而恢复了从美国经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海上通道的安全。
“二战”后,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营其在印度洋的战略存在,选取印度洋中心位置的英国领地迭戈加西亚岛作为其基地,对其军舰进行补给。
20世纪60~70年代,中东的局势导致苏伊士运河时刻面临在战争中关闭的威胁,同时全球石油危机爆发,海上能源交通线的重要性逐渐凸显。1968年,苏联海军进入印度洋。位于亚丁湾上的索科特拉岛,扼守红海和印度洋的接合部,监视曼德海峡,战略地位突出。苏联在该岛和塞舌尔群岛附近建立了两处舰队锚地。
20 世纪70 年代末期,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认为其战略利益受到了严重侵犯,开始大规模扩建以迭戈加西亚岛为中心的军事基地,对印度洋广大海域进行监视和控制。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印度洋上独大的力量。进入21世纪,印度洋航线在国际战略上的地位不断上升。美国地缘战略权威学者罗伯特卡普兰认为,印度洋的辐射作用将深入中亚,成为中国、印度的能源咽喉。2005年美国防部出台的《四年防务审查报告》指出:美国要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权,同时遏制俄罗斯、中国和印度三个力量。
(参考资料: 张文木《世界霸权与印度洋──关于大国世界地缘战略的历史分析》) 海权枢纽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