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西买药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妻子怀孕33周,因胆淤症入院,服用国产药物熊去氧,连续两周未见胆汁酸明显下降,同病房8个床位中有6个属于相同病例,却因为分在不同的主治医生名下,而下药略有区别。同病相怜,这6个病员之间就格外亲热,相互交流病痛感受与治疗变化,乃至各自用药不同的反应。正常值应该在10之内,而其中降得最快也是最高达到200者,说主治医生让在隔壁的华西医院门诊去开一种德国进口药物——优思弗熊去氧胶囊,三天后就明显降到了40左右。因此,妻子在第二天医生查房时提出改换药物,得到认可,但声明这种药物我们这边(华西附二医院)没有,必须到后面华西门诊去找医生开药。
果然是名不虚传的三甲医院,大门外密密麻麻的人群如三月的蜜蜂箱。尽管各处都有文字标示的导引牌,依然闹不清买药该到哪个窗口,幸好有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应付各类患者和家属的询问,知道了基本流程。随后,排队近半个小时才排到,挂上号;又是半小时以上的排队,发现医生开药,并不需要患者其他诊断病历和处方,而是患者家属报上药名即可;又凭医生开出的方子去排队,半个小时交费完毕;再去指定的窗口等候取药,约莫半小时听到叫自己名字了。一看时间,两个多小时过去了。
回来一想,好生奇怪。在这个信息化已经普及得无网络不生活的时代,买两盒药却还要走如此传统折磨人的过场。试想一下,假设这种药物的确需要通过医院途径,那么首先应该在妇产医院配备,既然本来就是常用药,闹不懂为什么要到另外的门诊去排队买药。其二,假设这里面的确有院方认为必要的管理规定,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采取如下途径来走另外一个流程。首先登陆医院官网,在网上输入身份证进行实名制登记注册,填上药名下单,并在网上支付成功,之后凭借网上生成的密码直接去医院药房取药。这样,至少可以把纯粹买药的这部分人流进行网络分流,从而用更好的时间去服务于其他病患者,也大大节省患者家属的时间。
以一个病患者家属的买药体验,用互联网时代的眼光看,这是不可思议的亟待改良的流程,望院方替社会着想,应用科学方法,跟上时代节奏,提升竞争力,从而不辜负众人的期待和全国著名医院的名望。
(文 / 成都 北斗) 买药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