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的“非对称”战争

作者:宋晓军

加沙的“非对称”战争0( 8月1日,在加沙地带南部边境地区执行任务的以色列士兵为坦克装载炮弹 )

当地时间8月2日上午9点30分,巴以之间停火72小时的约定再次被火箭弹和迫击炮弹划破。上午我接到电视台的电话,让我对此事从军事上进行评论。我评论的结论是,加沙这场军事上的“非对称”战争,源于双方的政治期望值都过高,在双方军事手段没有穷尽之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停火很难。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两天前,美国国会在休假前参众两院一致通过了国防部向以色列提供2.25亿美元“铁穹”反火箭系统的援助这一新闻。当天是双方交战的第24天,根据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统计,以色列战机对巴方进行了3577次打击,造成了1328名巴方人员死亡,约7000人受伤;而巴方共向以色列发射了2753枚火箭,以方有59人死亡,约400人受伤。截至当日,以军有1.6万人在加沙正在试图摧毁32条地道。

从这组数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双方的军事手段是:以色列的空袭(炮击)+“铁穹”拦截系统+地面部队与哈马斯的地道+火箭弹。很显然,在双方这些军事手段之间是有“非对称”性的。首先是“铁穹”与火箭弹。据以色列情报部门估计,哈马斯有约1万枚火箭弹,如果以火箭弹命中人口密集区的概率是20%算,用6万~10万美元一枚的“铁穹”拦截哈马斯剩余的火箭弹显然是不可能、也是不划算的。这也是以色列为什么要派军队进入加沙用人工摧毁藏匿在地道中的火箭的真正原因。那么这些火箭弹为什么如此难以摧毁呢?原因就在于哈马斯自2009年以军发动“铸铅行动”后,用了350吨混凝土打造了复杂的地道网络。

有关哈马斯地道网络的现代化程度及隐蔽性、坚固性,已经有了很多的报道。甚至美国著名安全撰稿人哈里斯(Shane Harris)8月1日在《外交政策》杂志网站上撰文认为,哈马斯“现代化”的地道网络已让全球最优秀的以色列情报系统失灵。说到这儿,不能不说一下火箭弹的构成和储存。简单说,批量生产的制式火箭弹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机械加工部分,二是火药和火工品部分(包括炸药、发射药和引信)。由这两部分组装为战斗部和火箭部,最后合成为火箭弹。历次战争表明,战争时期即使动员一切能生产弹药的企业投入生产,都不可能保证战争的使用。这就要求火箭弹生产适应长期储存的需要。首先要保证炸药、发射药与弹壁金属可靠隔离,防止发生化学反应;火箭弹零部件要进行防腐处理确保不会被锈蚀;火箭弹组装前的整体部件尽可能地采取密封措施。现在的问题是,这一轮巴以用军事手段达成政治目标的“博弈”中,哈马斯的“新式”火箭弹到底有多少是在“现代化”的地道网中进行组装、储存和做好发射前准备的?

8月3日停火失效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做出了“强硬”的表态,同时以军对200个可能是“研发和藏匿武器”的目标进行了袭击。这些信息表明,以色列认定哈马斯的地道里还藏着更多的“火箭的秘密”。而美国一方面敦促双方举行“开罗会谈”,一方面向以方援助“铁穹”的做法,显然对巴以的这场“非对称”战争的进程也有过精细的评估。多用些“铁穹”可以降低军人进入加沙摧毁地道透支的“人道主义成本”。而以色列最担心的是,哈马斯地道里还存有能打到特拉维夫的远程火箭,因为那里即使有“铁穹”拦截也要关闭国际机场。而特拉维夫国际机场的关闭,对以色列经济的打击将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内塔尼亚胡政府坚决回绝了“开罗会谈”的邀请。 加沙非对称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