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海军也准备“耗”着了
作者:宋晓军( 7月15日,海军司令吴胜利(左)在北京会见来访的美国将军作战部长格林纳特
)
7月18日,在媒体掀起“万众熬夜侃足球”和“万箭穿心射安倍”的狂飙之后,媒体又掀起了“万众瞩目盯马航”的狂飙。那天我接到很多媒体的电话求分析马航,大部分都被我拒绝了。不过,有一位记者看了我前一天晚上的一条微博里透露的一条信息后问我为什么时,我认为这位记者还是有新闻感觉的。对此我的回答是:美国海军也准备“耗”着了。
我在7月17日晚上19点53分发的那条微博是两则新闻的组合:一则新闻是:首次正式访华的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格林纳特7月17日在与中国水兵进行面对面交流时,首先问的是这些水兵在海上是否能经常吃上新鲜蔬菜;另一则是:7月17日美国《星条旗报》报道美海军人事局长莫兰(Bill Moran)强调就业形式好转让海军长期驻外水手的征召更困难了。在这两则新闻的链接后我写道:“海军同样,人是决定的因素。眼下中美双方都在进行探索军队改革路子,其实本质上还是人。”那位记者不明白,为什么我会这样说。我告诉他,处于全球国防开支排名第一的美国,一定关心处于国防开支排名第二的中国海军的“赶超”要素。在硬件方面,不仅舰艇都是在明处,而且这些舰艇的数量、质量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也大致可以推算出来。但操纵这些舰艇水兵的素质、待遇,同样也是需要评估的海军战斗力要素。这也是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格林纳特为什么要问中国水兵能不能经常吃到新鲜蔬菜的原因。
说到水兵的待遇,就不能不说从2003年7月美国海军开始实施的“海上轮换计划”。计划的大意是,在海外部署任务增加、舰艇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采取了多换人、少换舰的方式。比如驱逐舰从原来在海上部署12个月提高到了18个月,而舰上的水兵根据规定要每6个月轮换一次。7月17日海军人事局长莫兰的抱怨是,在水兵人数不够的情况下,只能增加待遇,如在过去的13年中,薪金增长了25%,对退伍人员继续教育计划资金增加了100%。即便这样,在美国失业率从以往的10%下降到上个季度6.3%后,在国内招募水兵就有困难了。事实上,在未来10年美国国防开支可能下降20%的背景下,怎样保住海军人才,才是目前美国海军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为2001~2011年,美军的人员开支增幅达到了90%,是各项开支中增幅最快的。如果说得简单就是:美国海军在未来要维持对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中国海军的整体优势,并联合日本坚持能在西太平洋前沿“耗”下去,必须在资金、研发、训练、部署和人才之间寻找一个新的最佳组合模式。这也是7月2日美国政府的海军部长马伯斯(Ray Mabus)签发的海军未来三年转型计划书中的核心。
说到这儿,那位记者问我:中国海军呢?我说,如果你细心的话,可以看到7月14日财政部公布的2013年政府财政决算中,在“退役安置”一栏里,预算是381.68亿元人民币,而决算是427.22亿元,是财政中“涉军”开支中超出最大的。这表明随着这些年装备现代化的进步,待遇相对高、可熟练掌握先进装备士官的数量也在增加,中国军队也面临着针对“人”的政策和制度的改革。所以说,媒体天天报道军事实力中航母、飞机有多少,威力有多大,只是军事实力的一个侧面。因此仍要重温“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说到军事新闻中涉及“人”的,最近的出现率很频繁,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当然,这可能涉及更深层次话题了。 海军准备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