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亮友:“跑疯子”的六十年
作者:付晓英一同跑步的张亮友与尚殿娥老两口最后一场马拉松比赛
如果仅仅从外形上看,张亮友和尚殿娥夫妇跟本刊记者原来设想的不太一样,本以为坚持跑步几十年的人身形会精瘦挺拔,而现实中的张亮友微胖,肚子凸起了,尚殿娥的后背则驼得厉害。对此,张亮友抱怨说自己这两年发胖了:“我1.76米,原来只有110多斤,现在130多斤了,要控制饮食,每顿饭都吃个七成饱。”尚殿娥则告诉本刊记者,自己驼背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除此之外,她没有其他任何毛病。
多年坚持跑步虽然在身材上没有体现出太多痕迹,两个人的状态却都很好,他们穿着色彩明丽的跑步衫和休闲裤,步履矫健,精力充沛,说起话来更是中气十足,思路清晰,整个人看上去很有活力。
老两口住在淮南市大通区一家旧厂房的后面,生活完全自理。他们在后院开辟了菜地,养了鸡鸭,还养了两条大黑狗看家。院子里收拾得干净利索,石榴树和葡萄藤已经挂果,花花草草也摆放得整整齐齐。由于在淮南跑步的人群中颇有名气,慕名拜访的人不少,张亮友专门辟出一间房作为“会客厅”。现在,“会客厅”墙上最新、最显眼的就是夫妇俩跑郑开马拉松比赛到达终点时的大照片,而对于88岁的张亮友和83岁的尚殿娥夫妇来说,跑全程的郑开马拉松有点“告别演出”的意思。
“以前我们俩跑的都是半程马拉松,于是想挑战一下自己跑个全程,实现一直以来的梦想,以后可能就不参加比赛了。”张亮友告诉本刊记者。于是,夫妇俩很早就开始报名联系参赛,但是因为年事已高,他们被不同城市的主办方拒绝了很多次。最后,张亮友想到了郑开马拉松。“我从2009年开始,连续跑了5年的半程郑开马拉松比赛,这次他们要是也不同意我们去参加,以后就再也不去了。”他有点赌气,联系了郑州“跑步兵团”的队长耿林涛,说明了自己的意思,耿林涛就开始帮忙跟组委会沟通。“我知道两位老人几十年一直在坚持跑步,每天的运动量能达到15公里到20公里,所以跑完全程应该不会有问题,同时我们也跟主办方保证,安全问题由我们自己负责。反反复复联系了好多次,组委会最终同意了。”耿林涛告诉本刊记者。
机会来之不易,张亮友夫妇格外重视,他们托朋友从景德镇订了一对瓷瓶作为礼物送给组委会,还一反常态,在3月27日,比赛前两天,就跟家里人一起从淮南开车到了郑州。“以前都是比赛前一天才坐硬座火车到郑州,这次家人和朋友陪跑,要先来跟组委会见面沟通一下,还安排了个授瓶仪式,所以早点过来做准备。”张亮友说。比赛前一天早晨,为了储存体力,张亮友和尚殿娥只跑了5公里。晚上,有朋友专门开车到郑州,要请他们吃饭,张亮友没答应,说担心别人请客吃大鱼大肉不容易消化,影响第二天跑步,于是在旅馆里吃了些从家里带过来的面包鸡蛋八宝粥,就早早休息了。
按照规定,当天马拉松的比赛时间是从早上8点到下午14点,6个小时内要跑完42.195公里。张亮友和尚殿娥速度慢,担心不能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比赛,给组委会工作带来麻烦,就申请了提前两个小时出发。凌晨3点多钟,老两口起床了。张亮友吃了5个鸡蛋、2个面包,喝了2盒牛奶,而尚殿娥说自己吃过饭以后反而跑不动,就遵照以前的习惯,没吃任何东西。出发之前,张亮友把自己受伤畸形的一个脚趾用绸缎包裹起来,避免跑步的时候跟其他脚趾摩擦而疼痛,之后换上深蓝色的衣服和跑鞋,一家人从旅馆开车到了赛程起点。街上行人稀少,老两口做了十几分钟热身运动,不到6点钟就开跑了。
因为不是在正常的比赛时间内起跑,组委会没能给他们发放计时用的电子芯片,陪跑的几个家人和朋友就跟在身边,带着秒表帮老人计时。“二老的速度比较慢,基本上是保持一小时五六公里的速度,说是跑步,其实用‘快步走’来形容更贴切一点。他们的运动强度不大,无论呼吸还是步伐,节奏都很平稳。”陪两位老人跑完全程的刘宝平告诉本刊记者。
8点多钟,张亮友饿了,在路边停下来,陪跑的子女拿出随身带着的食物给他补充能量,他一口气吃了两个面包、两罐八宝粥和一块巧克力,又乐呵呵地继续上路。“一对头发花白的老人携手跑马拉松本来就很引人注意,很多常跑马拉松的人也都认识他们夫妇俩,在赛道上跟他们打招呼,路边还有好多人都喊‘老爷子加油!老太太加油!’他俩很高兴地跟人挥手说话,很自豪的,中途超过一个年轻小伙子,老爷子还拍拍人家说加油、要加强锻炼。”刘宝平笑着说。
跑到41公里的时候,张亮友和尚殿娥开始感觉到难熬。“经常跑马拉松的人都知道,35公里的时候是个‘鬼门关’,身体极其疲劳,但稍微调整,坚持跑下去,体力很快就能恢复,我们俩跑得慢,强度没那么大,到41公里才觉得很累,做了几个深呼吸,调整了一会儿,互相鼓励着跑到终点了。”张亮友告诉本刊记者。
最终的成绩是7小时57分30秒,这个数字张亮友挺喜欢,他说:“1957年我创下了国内第一个马拉松纪录,到现在也带着老伴跑了30年。今天跑完全程马拉松,不仅圆了自己的梦想,而且大家看到我们八九十岁,身体健康,还在坚持跑步,肯定也能影响和带动更多人。”“跑疯子”
从1952年到现在,张亮友已经坚持跑步60多年。而他最开始跑步,更多是出于对国家和集体的一种朴素的情感。“那时候毛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大家不仅要学习好、工作好,还要身体好,我就响应号召开始跑步了。”张亮友回忆说。
一开始他跑得并不快。1952年淮南市举办第一届运动会,张亮友参加了1万米的比赛,其他人都跑完了,他还剩3圈没跑,周围的人都在起哄嘲笑,他也不理会,咬牙坚持跑完了。到颁奖的时候,听到市长在台上喊“张亮友”这个名字,他说:“我当时愣了一下,心想还有跟我重名的人跑得这么快,可是叫了两三遍都没人应,市长在台上说‘就是坚持跑完最后三圈那个张亮友’,我才知道他说的是我。上台领奖的时候,市长夸我精神可嘉,让我好好跑,坚持锻炼。从那以后,我就天天在马路上跑,有一回市长坐车经过,看到我在跑步,还停车下来鼓励我。到1953年5月份,淮南市再举办运动会的时候,我就跑了第二名。”说起这段往事,他开怀大笑。
找到乐趣之后,张亮友说自己越来越爱跑步,一天不跑就不舒服。他当时在淮南煤矿当矿工,工厂里实行早、中、晚三班制,为了能晨跑,他把早班换给别人,自己上夜班,清晨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去跑步,跑完再回家洗澡睡觉,风雨无阻。“刚开始不知道跑步要买大一码的鞋,所以他的脚经常被磨破,脱了鞋,里面全是血水。而且他跑得太多,鞋很容易就坏了,当时条件差,鞋底掉了,先找块胶皮钉上,最后磨穿了,胶皮都没办法固定,鞋帮子也跑烂了,只能找个草绳把鞋捆住,有时候甚至只能光脚在路上跑。当时很多人背地里叫张亮友‘跑疯子’,说他大早晨不睡觉出来跑步,连个正经鞋都没有,光知道傻跑。有的人看见他跑步就烦,当面就说出不好听的。”尚殿娥对本刊记者回忆。
虽然被外界嘲讽,但尚殿娥和子女都没有反对张亮友跑步。尚殿娥说:“他很执著,脾气也倔强,自己认准了的事情就一定会做下去。而且他并不是只跑步不顾家,家里的事情他都管。”张亮友更加不在意外人的评价,对于他来说,跑步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他说自己“就是要天天跑,跑步的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想着往前跑,别的什么都不管”。
1955年,张亮友作为淮南煤矿的职工代表随安徽省体育代表团去上海参加全民运动会,并且以33分钟的成绩获得男子1万米长跑的冠军。赛后,在上海的一家书店里,他问售货员有没有关于长跑方面的书籍,售货员找出一本苏联出版的马拉松方面的书,他花了5分钱买下来,如获至宝地带回淮南。从12岁就下矿井干活,张亮友没太多文化,字认识得不多,就让身边的朋友、徒弟逐字逐句地念给他听。
对马拉松这项运动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张亮友开始按照书中的方法练习。马拉松全程42.195公里,张亮友每天要跑50多公里,运动量加大了,为了督促自己坚持下去,他想到一个办法。“当时大家都爱吃豆芽,我们住的地方卖豆芽的很少,还很贵,寿县的豆芽好,卖得也便宜,从家里到寿县,来回的路程正好50多公里,所以我就每天跑步去帮邻居买豆芽,今天帮这两家买,明天帮那两家买,每天买六七斤豆芽,再背着跑回来,答应好了邻居的事,就不能不去,一直坚持买了两年多,直到后来改变跑步路线,不再去寿县。”张亮友告诉本刊记者。
练习马拉松两年多以后,张亮友给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写信。“我前后给他写了三封信,希望国家能开展马拉松运动。第一封信回复我说,国家目前没有条件,暂不立项。第二封信也是同样的回复。我不甘心,又写了第三封信,这次没有回复,国家体委直接派人到安徽省来对马拉松运动考察立项,当时有20多个人一起测验,我跑了2小时52分34秒6的成绩,拿了第一名,这是我们国家第一个马拉松纪录。”回忆起往事,张亮友非常自豪。
跑出成绩的张亮友得到了省里的重视,于是带着煤矿工人的身份被安徽省体委抽调到合肥训练,省里还专门配了一个教练负责指导他。本以为可以转型为专业运动员,可是没过多久,厂里因为派系斗争把他叫回去,不允许他再回合肥训练,性格耿直的张亮友非常生气,跟领导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于是被安了个莫须有的罪名送去劳改。“上头知道我是被诬蔑的,不但照顾饮食,还让我带着劳改队的管理人员跑步,一般的劳改犯哪能出去啊,我到外面跑二三十公里都没人管,所以那时候也坚持跑步,一天都没落下。”张亮友说。
在劳改队待了两年多,1962年,张亮友就被洗清罪名释放了。他不肯再回矿厂工作,去了石料厂拉板车,这完全是体力活。“别人一天拉10趟,他能拉20趟,他体质好,也不觉得累,拉完板车还去跑步。指指点点说闲话的人就更多了,有一回,有人当面嘲笑他说:‘张亮友你还跑什么跑,有什么用,你还有机会参加比赛吗?’”尚殿娥告诉本刊记者。
张亮友对这些嘲讽依然不理睬,不知道是不是跑步纾解了内心,他很少向尚殿娥诉说自己的烦恼,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跑步,还学习了电石加工和乙炔加工技术,成为主管生产的副厂长。曾跟他共事18年的厂长朱德华回忆说:“他就是特别认真执著的性格,不管不顾的。当年厂里为了拿到乙炔的生产技术指标,派他去化工部。我们一个淮南的小厂子,哪里认识部里的领导,可是他硬是把指标要来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在领导住的宾馆里守了几天几夜。”尚殿娥听到后嘀咕了一句:“有什么用,干了一辈子,两袖清风,什么也没落下。”张亮友不太高兴,提高了嗓门:“说跑步的事情,提这些干什么。”
1984年,已经57岁的他被国家选去参加洛杉矶第十七届世界老年锦标赛,这一次,他对当年嘲讽他的人说:“你不是说我没有机会再参加比赛吗?我现在要去美国比赛了。”两个人,一起跑
在洛杉矶的比赛上,中国代表队拿到了团体第三名的成绩,不仅为国家争了光,张亮友自己还获得了一台20英寸的东芝彩电作为奖品。“当时黑白电视在中国都很少见,一起参加比赛的队友把电视机卖了,换了5000块钱,也有人来找我买,我没答应,那是荣誉的象征,怎么舍得卖,几十年来的奖状、奖牌都完好保存着。”他笑着对本刊记者说。
从洛杉矶比赛完回来,张亮友总算扬眉吐气了,无论是明里暗地,都没有人再嘲讽他“跑疯子”,老伴尚殿娥也在他的影响下开始跑步。“我当时身体不好,他就劝我跟他一起跑,锻炼身体。最开始,他在前面跑步,我跟在后边跟着骑自行车,到1984年,我已经骑了两年自行车了,觉得身体差不多能承受了,就跟他一起跑步。开始他都把我甩在后面,慢慢地我就能追上了,形成习惯以后每天至少跑20公里。当时没有先进的测距工具,为了知道距离,我们就拿着皮卷尺一点一点在地上量,20多公里路,一量就是一下午。路边有不认识的人看到了,问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回答自己是修路的。有码表以后,他在自行车上安装了码表,沿跑步的线路骑一圈,就知道有多少公里了。”尚殿娥笑着说。
练习跑步一年之后,1985年,尚殿娥去合肥参加1万米长跑比赛,因为比赛强度太大,跑完后她就休克了,从早晨9点钟一直昏迷到夜里24点,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夫妇俩坚持跑步的信念。“对于跑步的人来说,这都正常。醒了就好了,也没什么好担心的,反正我们还是接着跑。”尚殿娥说。1988年,她在北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拿到了老年组1万米的长跑冠军,这个成绩让两个人都非常自豪。他们在安徽省的名气越来越大,除了身边的家人朋友,外地也有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在激励之下开始跟着他们一起跑步训练,甚至把他们当作精神领袖。
退休之后,张亮友和尚殿娥还经常去各地参加跑步活动和比赛,他们跑过厦门、香港的马拉松比赛,还去台湾地区和韩国参加了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两个人的退休金都不高,而每年花在跑步和比赛上的费用要一两万元,幸好有子女给予经济支持,然而即便如此,两人还是选择最便宜的出行方式,乘硬座火车,住几十块钱的旅馆。“为了省钱,有时候我们一起坐夜里的火车出去比赛,二老跟我们聊他们跑步的趣事,高兴地哈哈大笑,年轻人都困得要命,他们的精神还非常好。”淮南跑友陶硕告诉本刊记者。
虽然不像年轻时能在比赛中跑出好成绩,但两位老人关注的重心也不再是几分几秒的时间,反而更加倾向于记住每次出去的细节。“去香港跑马拉松的时候是先坐火车到深圳,跑完以后,我们还去了澳门赌场玩,儿子给了我2000块钱,让我去玩一下,我没去赌,在里面逛了一天。”张亮友说。去韩国的经历则更加惊险。“当时我们几个人坐韩国的客轮过去,船上有2000人,驶到公海的时候,船上的五个发动机坏了四个,也没有船来接应,我们都穿好救生衣准备跳海了,最后还是靠着剩下的那一个发动机慢慢腾腾地开到韩国,比预计时间整整晚了一天一夜。”尚殿娥告诉本刊记者。
现在,他们依然保持着二三十年前的生活和训练习惯。张亮友和尚殿娥的一天从凌晨3点钟开始,到晚上19点钟结束。无论寒暑,他们基本上都在凌晨3点钟左右起床,3点半左右出门跑步。冬天,大门锁经常被冻住,要先拿打火机把锁烤热才能把门打开。出了大门之后,有一段大约500米长的路程没有路灯,张亮友和尚殿娥拿着手电筒,一路聊天一路热身,走到每天跑步的固定的起点,距家门口大约500米左右的一所学校,从那里开始,全程都有了路灯和里程标牌。他们每天从这里出发,跑上十几公里,甚至二十几公里。张亮友还有一个专门的本子来记录每天跑步的情况,按日期排列下来,里程、时长,标记得清清楚楚。
跑完郑开马拉松以后,原本一直支持他们跑步的家人和朋友,不赞成他们再参加比赛。“我们知道二老爱跑步,但毕竟年纪大了,一旦出问题就很危险,我们以后还是支持他们出去玩、出去看比赛,在外面心情舒畅,肯定比闷在家里好,但我们都不想让他们再亲自去跑马拉松。”张亮友的二儿子告诉本刊记者,他还希望老两口能改变凌晨3点多钟晨跑的习惯。“天那么黑,万一不小心摔着怎么办,路上连个能帮忙的人都没有,可是老头子太倔强,说了也没用,只能由他们去。”
而张亮友和尚殿娥显然有自己的打算。“我们到了这个年纪,比赛早就不重要了,就是为了挑战一下自己,也给其他人树立个榜样。本来打算跑完这次郑开马拉松之后就‘挂靴’,现在还想着在2017年再跑一次,那时候正好是我创下中国第一个马拉松纪录60周年,我们俩如果携手跑下来,一定会创下世界纪录。”张亮友说。 上海马拉松张亮友跑步六十年马拉松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