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的“政治性”和“军事性”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海军的“政治性”和“军事性”0( 6月9日,参加“环太平洋演习”的中国海军舰艇从三亚起航。图左侧为171海口号,右侧为575岳阳号 )

6月19日,前往美国参加“环太平洋演习”的中国军舰,在航渡中与美国等国海军的军舰共同进行了火炮射击演练。一位记者问我:中国军舰与美国军舰一起进行火炮射击演练有什么军事意义?我回答说:军事意义说不上来。美国海军之父马汉在他的《海军战略》一书中说过:美国海军的兴起纯属出于贸易考虑,但对外权益并非仅限于贸易权益。这些权益可能既是政治性的又是贸易性的;可能是由于贸易而成为政治性的,例如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权利。

接着,我告诉那位记者,我之所以提到103年前马汉说过的话,是因为两天前在马汉执教过的海军战争学院举行的毕业周战略论坛上,有过一场要不要公开讨论在战术和技术上如何对付中国海军的对话。大意是这样的:有高级学员问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格林纳特这个问题。他回答说,这将引起不必要的对抗。当问到为什么要谨慎时,他又回答说,我们与中国的贸易量是惊人的。当一些著名学者表示美国海军在应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海军这个问题上能力建设不足时,格林纳特则强调了美国空军和海军正在打造的“空-海一体战”的必要性。事实上,这段“对话”和100多年前马汉的观点,就充分说明了美国海军邀请中国海军参加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演习”的“政治性”。简单说,它的“政治性”在于,100多年前美国以海军为基础提出对中国“门户开放”政策,目标是亚洲及中国的市场和贸易,而如今这一目标并未因中国海军的快速发展而被颠覆。而中国海军能参加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演习”表明,美国在太平洋“政治性”的对外权益还是存在的。

说到这儿,那位记者问:那格林纳特随后提到的“空-海一体战”是军事性的还是政治性的呢?我说103年前马汉在《海军战略》一书中提到美国门罗主义开始时曾说过:它部分的是军事性的,旨在抵制欧洲的侵略和危险的接近;部分的是政治性的,旨在同情为自由而争取斗争的社会。如果把马汉103年前说过的话平移到当下,实际上就是美国1979年《与台湾关系法》中对台湾“协防”的承诺。这也恰恰是中美海军抛开两国巨大的贸易额最有可能发生直接军事对抗的“引爆点”。而美国最近推出并运作的“重返亚太”战略,以及与之配套的强化美日军事同盟和“空-海一体战”的能力建设,都是出于此。换句话说,美国担心随着中国海军的不断强大,中国会利用军事解决台湾问题进而穿越第一、第二岛链直接威胁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利益甚至美国本土。这一点,是格林纳特在面对美国海军战争学院350名美籍和外籍学员不愿意说破的。

这时,那位记者再问:这么说,围绕着台湾问题海军的“军事性”是最强的了?我回答:当然。具体的我不展开说了,我只告诉你几个数字。众所周知,台湾前领导人李登辉闹“台独”是从20年前的1994年“千岛湖事件”撕破共识开始的,当年台湾地区的军费开支为98亿美元,而中国大陆的军费开支为550.71亿元人民币(按当年实际汇率8.72元兑1美元算仅为66.59亿美元),当年的美国军费开支为2880亿美元。20年后的2014年,台湾的军费开支为104亿美元,中国大陆的军费开支为8082亿元人民币(约合1320亿美元),美国2015财年军费开支约为5704亿美元(众院6月通过、含海外应急支出794亿美元)。也就是说20年来,中国大陆的军费开支变化,是从低于台湾地区到是其10倍以上的变化。而所谓的“军事性”,是来自于“硬账”。 海军军事政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