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中国瓷器

作者:李晶晶

定制中国瓷器018世纪  粉彩人物盘

瑟琦·纳德勒(Serga Nadler)的家位于纽约莱克星顿大街上一所精致的公寓内。经朋友介绍,来到瑟琦家拜访。瑟琦·纳德勒与丈夫丹尼尔·纳德勒(Daniel Nadler)花费了35年时间,收集了大量的中国外销瓷,他们更是将关注点放在19世纪这个容易被忽略的年代上。

丹尼尔·纳德勒出生在埃及,十几岁时随父母来到美国。他毕业于康奈尔大学,获得土木工程学位。1950年成为美国驻日空军军官,在日本的这段时间,让丹尼尔对东方艺术有了了解,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他终身致力于环境照片的拍摄。两年后丹尼尔返回美国,成为工程师,由于需要监督不同项目的进程,这给了他周游世界的机会。

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在伊朗工作的时候,丹尼尔遇见了瑟琦,他无法自拔地爱上了这位可爱的德黑兰姑娘,两人虽然相差20多岁,丹尼尔也正处于婚姻状态中,可这一切都没能阻碍两人在一起。也许正因如此,两人几十年来鹣鲽情深,在朋友圈内传为佳话。令人遗憾的是,去年丹尼尔过世。

来到瑟琦的家中,眼前的景致让人为之惊叹。屋内每处都放置了瓷器,盘子全部挂在墙上,与室内装饰融为一体。大小不一的“潘趣碗”被搁在不同房间的桌上,充当收纳。“潘趣碗”因潘趣酒而得名,“潘趣”一词来源于印度语“Panch”,17世纪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官员和水手将饮用潘趣酒的习俗从印度带到英国,最初这种饮品是将酒和各种果汁混合在一起,葡萄酒和白兰地尤其受欢迎,17世纪中期后,加入了从牙买加甘蔗中蒸馏出来的甜酒。这种饮料酒,通常装在大碗中,以勺子舀到杯中。瑟琦告诉我,大部分收藏已经捐给博物馆,这些留在家中装饰用的瓷器,也会在日后捐出。窥一斑而知全豹,仅目力所及的这些瓷器足以想象得到纳德勒夫妇当年的收藏数量。

30多年前,丹尼尔和瑟琦去埃及旅行,买下了一件中国18世纪中后期外销中东地区的粉彩花卉大盘,盘的中心部位写有阿拉伯文。大致意思是,这是为了给一个领主祝寿,特别在中国景德镇定制的。这件瓷器让丹尼尔和瑟琦开始对中国外销瓷产生极大兴趣,于是每每有机会便会买下喜欢的瓷器。其实,丹尼尔购买的这件带有阿拉伯文的盘子属于“定制的中国瓷器”,欧美及中东的消费者需向东印度公司订购所需要的瓷器纹样和器型,公司再委托中国商行至景德镇下单,最后由中国工匠按照订单制作。

定制中国瓷器119世纪  烟草纹盘

瑟琦回忆说:“有一天我们需要找人帮忙翻译,就拿了一个盘子走进了一家最著名的中文学院,工作人员研究了很久。其实上面写的是某家上珐琅釉作坊的名字,最后他们把盘子交还给我们的时候说:‘这不是中国瓷器!’我俩当然知道:这就是中国瓷器,它们是外销瓷!”

丹尼尔曾表达过他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世纪以来,很少有大陆的中国人见过此类的瓷器。中国外销瓷专为海外市场制作,包括欧洲、中亚、中东以及世界上任何一个有需求的地方。中国牢牢把住其制作瓷器的技术,成为垄断巨头,远销世界各地,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欧洲人破解了瓷器制作工艺为止。可以说,没有任何瓷器如此坚韧、雅致及美丽。即便在欧洲的工匠们全面开始制作瓷器时,中国广东的工匠们仍然在频繁地接收普通及特别订单,在战乱纷飞时局动荡的19世纪也未曾间断过。外销瓷,或者法国人所称的“中国制造”品种繁多令人惊叹。

定制中国瓷器218 世纪  粉彩十三行潘趣碗

中世纪开始,欧洲逐渐了解到东方有一种独特的陶制容器。从丝绸之路运来的小陶瓷器具价值不菲,而且通常用银镶饰。许多诸如此类早期的进口瓷器在教堂及大学的收藏中保存下来。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加速了人们从西方到东方的探险。一方面,欧洲人从中国进口瓷器运到欧洲各地;另一方面,欧洲人开始摸索中国瓷器制作的奥秘。1710年德国人弗里德里希·伯特格尔(Johann Friedrich Bottger)揭开了瓷土的奥秘,这个秘方传遍了欧洲。到1740年为止,德国、法国及英国均生产了足够量的硬质及软质瓷以满足本土需求。早期的接触使得整个欧洲为中国及中国制造着迷不已。

在当时,从家具到小艺术品,所有的装饰艺术都打上人们对东方向往的烙印。这使得精美的洛可可风格艺术有了另一个名字:中国风。欧洲和中国的相互影响自成一派,最明显表现便是中国外销瓷。它既不属于中国,也不完全是西方风格,它是中国迎合西方品位的结晶。正是这种天真的主张加上精湛的艺术才使得外销瓷如此迷人。

定制中国瓷器319世纪  红楼梦人物盘

瑟琦告诉我,他们的收藏大部分来自纽约及附近地区。美国与中国第一次贸易交往是在1784年的广州,所以在美国收藏到的基本上都是19世纪的外销瓷。收藏数量增加的同时,丹尼尔和瑟琦也开始着手整理历史资料,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存的关于外销瓷的书籍极大部分为18世纪前的资料,关于1800年后外销瓷的资料少之又少,大部分书上可见这样一句话:“当乾隆皇帝在1798年驾崩后,瓷器制作行业便一蹶不振了。”清朝中后期瓷器产量的减少是众所周知的,然而瓷器质量是否也是每况愈下呢?丹尼尔和瑟琦认为,恰恰相反,他们手上很多件藏品都是在19世纪早期甚至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制作的,它们的精美程度完全可以媲美康熙和乾隆鼎盛时期的制作。

丹尼尔和瑟琦有一套以人物为主题的定制外销瓷餐具,虽然题材应是选取了《红楼梦》的场景,但器物西化,其中有盛放冰淇淋的冰桶、果盘、切肉时可用于过滤汤汁的大盘。虽然造型特别,但画功成熟自如。人物图案的使用,从明代的谨慎小心一直延续到清代的开放之态,在明崇祯、清顺治以及康熙前50多年的放任发展下,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彻底从明朝的意识中解放出来,尤其是人物故事,呈现开放的心态,内容广泛。乾隆以后,中国国势开始下降,嘉庆、道光时还有部分作品留有乾隆遗风。丹尼尔和瑟琦所收藏的部分外销瓷便保留此时风格。

定制中国瓷器418世纪晚期  纹章瓷

定制瓷最初在景德镇生产,18世纪20年代后需求量大增,瓷器部分上彩工作开始逐步转移到广州,广州的当地作坊可以直接接受订单,很快成为定制瓷器的供应商。这一变化恰好与当时引入的新配色方案相契合。可以看到瓷器上出现了茄子紫、褐色等新鲜的色彩。

外销瓷作为贸易品,在给中国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将西方人带到了传说中遥远的东方。在西方普通人心中,中国是一个鲜花盛开的国度,一个田园牧歌的所在,一个奢华逸乐的欢乐世界。瓷器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窗口,商行在这中间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可以看到在一些“潘趣碗”上描绘十三行的场景。丹尼尔和瑟琦的一件“潘趣碗”的外壁上描绘了众多的贸易货栈,通过画面高杆上悬挂的六国国旗可以辨认是荷兰、英国、瑞典、法国、奥地利、丹麦的东印度公司租用的,中国商船停靠在港口,中国商人和欧洲商人在码头交易。自1757年开始,奉乾隆皇帝谕旨,清政府将广州作为官方和欧洲通商的唯一口岸,这里描绘的贸易货栈沿着城墙和珠江间的狭窄河岸而建,门面很窄,每栋建筑进深却有300米,这些建筑被欧洲人称为“洋行”,这些碗在西方也被称为“洋行碗”。

定制中国瓷器5中东定烧广彩人物碗

事实上,中国和欧洲的贸易中,丝绸和茶叶的贸易量都远远大于瓷器,但是瓷器的贸易过程更为复杂,瓷器本身又比丝绸和茶叶更为耐久,当中更牵涉中西双方的品位交流,而因此承载着文化与异国情趣。瑟琦说,希望大家像我们一样对这一独特的混血艺术品有更深的了解及热爱。

纳德勒伉俪收藏

定制中国瓷器6纳德勒伉俪

18世纪巴利斯的审判纹盘

故事源自荷马创作的希腊神话,描述特洛伊城君主之子巴利斯要在女神海娜、雅典娜及维纳斯之间做出选择,当他宣称维纳斯为最美的女子后,就引发了特洛伊城之战。

定制中国瓷器7

18世纪人物纹潘趣碗

此碗的外壁彩绘成群的妇女和儿童在庭院嬉戏,人物分布在两个区域内,纹饰繁缛,具有18世纪晚期的风格。这种装饰风格及后来衍生品种一直流行到19世纪上半叶。

定制中国瓷器8

18世纪粉彩纹章瓷

纹饰艳丽,绘有意大利Grimaldi di Castro家族徽章,盘沿处描金花卉纹。

定制中国瓷器9

18世纪“彼得大帝”盘

彼得大帝1697年抵达阿姆斯特丹港的场景。

定制中国瓷器10

18世纪“好望角”盘

描绘的是荷兰船只停泊开普敦港口的场景。

定制中国瓷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