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早年集镇边有个乡办农资厂,生产一种农药。后来农资厂关闭了,原址上造起了民居。住在这里的农民每到夏天可以享受一个“福利”——这里几乎没有蚊子。这个奇怪现象后来被一位大学生破解——方圆数公里内的土壤几乎是“毒土”,只要挖开土壤,一种刺鼻的气味就会散发出来。

农药厂的废水、废物对土壤的污染几乎是不可逆的。前几天看新闻,杭州城郊的某农药厂为了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花了大代价,建造起了一个像足球场大小的“罩子”,对农药厂排放的气体进行处理,对农药厂区域的土壤也采取“冰冻”做法,减少挖掘,防止土壤中的毒素散发出来。但即便如此,农药厂对大气的污染、对土壤的污染,仍然是市民的一个心结。

十几年前,我在一家地处郊区的国有工厂上班,厂车要经过一家化工厂,这家化工厂生产的是一种剧毒农药,方圆几里地都能闻到飘散出来的臭味。后来农药厂拆迁了,这里造起了一个生活小区,每次来到这个小区,看着绿化丛中裸露的土壤,还有在草地里玩耍的孩子,我就十分担心,土壤里还会不会散发出“毒气”?而这些化学方面的知识,许多业主是不知情的,以为上面覆盖了一层土,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在环保诸多话题中,“毒地”是一个不太受关注的领域,事实上,“毒地”的严重性并不逊于大气、水源和面源污染。据今年4月中旬国家环保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约有16.1%的土壤污染超标,多类重金属超标严重,这意味着我们食用的粮食、生存环境也将存在风险。但现实情况是,公众的目光大都关注工厂外在的污染,却没有更多关注土壤污染这种更大范围的危害。有的污染企业拆迁了,搬走了,算是环境得到整治了,可事实上,对污染土壤的整治和复原,却成为“灯下黑”。

(文 / 流沙) 毒地

上一篇: 酒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