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龙有悔  台湾叹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亢龙有悔  台湾叹茶0( 台湾南投县竹山镇的八卦茶园 )

台茶的大当家

台湾乌龙的确是好茶,也是台湾茶的当家,由最早台北的文山、到台中的冻顶,以至2000米以上的高山,中间经过曲折的发展,逐渐成为台茶的主流,遍种全省,不但作为经济物资的输出,也作为一种文化的输出。两岸的民间或半官方交流,茶文化是其中重要一环,这应该肯定台湾茶农的智慧和贡献。

作为台湾四大茶类,比起文山包种、木栅铁观音、白毫乌龙,台湾乌龙无论是产量之大、流通之影响、产地的广泛,都是其他品种不可比拟的,而且也比较复杂。严格来说,只有用青心乌龙、青心大冇、大叶乌龙等品种的茶树做出来的“乌龙茶”(青茶类)才可叫乌龙茶。但其中青心大冇不易除去苦涩味,主要用来生产白毫乌龙,大叶乌龙产期晚,都不大流行,只有青心乌龙被茶农广泛地种植,是台湾乌龙的主要品种。

古早的品种

青心乌龙是台茶最古老的品种,坪林茶农叫“种仔”,中部茶园多称之为“软枝乌龙”,由于种植时间很久,变种很多,软枝、硬枝、青心、红心、黄心、圆叶、尖叶,不一而足,质量也因地区气候不同而差异颇大,价钱落差也很大,所以很多时候加上地区名称以作分别,如冻顶乌龙、竹山乌龙、高山乌龙等。

亢龙有悔  台湾叹茶1( 台湾高山茶与宜兴紫砂茶壶 )

青心乌龙茶产质量甚佳,有特殊的品种香,如兰似桂,十分引人,口感醇和,茶韵清幽,也是台茶中笔者最喜爱的品种。是现时台湾种植最广的品种,价钱也高,仅次于正欉铁观音和东方美人,但它属于晚生种,而且树势疏落,生长较慢,因此产量较低,所以很多茶园,特别是地势较低的,多混种四季春、金萱、翠玉等品种,有时以个别品种名独立流通,大多时也统称为乌龙,以减低成本。

无心插柳柳成荫

四季春是因为茶树生势旺盛而得名,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崛起,据说最早是木栅茶农叫“大头辉”的发现,是茶园中自然杂交而生,带有武夷种的特征,叶身厚大,长势壮茂,全年生生不息,可以采收六次,所以大头辉把它改名为“六季春”。但当地茶农干脆叫“大头辉种”,其后民间茶农李彩云大量引种,更易名为“四季春”,因为产量大,而且补充了晚冬茶、早春茶的市场空当,所以广泛流传,现在反而没有多少人知道六季春的名字。四季春香气清扬,滋味甘甜,佳者有如饮竹蔗水,但余韵较短偏淡,以冬茶品质较好,夏秋茶较为苦涩,四季春价钱不高,风味不恶,所以一般茶商统以乌龙茶营销。

台茶之父的仔

金萱和翠玉是台湾开发的本土品种,台湾对茶业的研究和开发,比起大陆有过之而无不及,自1938年“日据”时代开始,已有类今天桃园“台湾省茶业改良场”之设,至今仍不断为茶业界提供人才、科研、讯息、技术和资金支持,台茶的发达,与此关系甚大,其中被誉为“台茶之父”的吴振铎更功不可没,金萱和翠玉就是他从千多个茶树品种中育选出来,于1981年推广,当时分别叫“台茶十二号”和“台茶十三号”,至今北部茶区茶农还有人叫它们“十二号仔”和“十三号仔”。

金萱的产量比青心乌龙高20%~ 50%,萌芽齐整,生势藏密,适宜机械采收,制作容易,有特殊的奶香,滋味浓郁,很受年轻消费者欢迎。因成本较低,也常以乌龙茶之名营销,现时在台湾普遍种植,面积仅次于青心乌龙,产量或有过之。金萱茶冲泡时切忌投茶量过多,否则易生粗气。

翠玉的产量也很高,比青心乌龙要多10%~20%,滋味清醇,甜厚耐泡,颜色翠绿,带淡淡花香,多栽于海拔较低的茶园,亦多以乌龙之名流通。

高山出好茶?

乌龙茶的质量除了受品种影响外,高山的气候清凉,云雾萦绕,茶树生长缓慢,纤维化较低,内含物丰富,成品茶的质量自然优良。所以,近年高山乌龙以气味清香、口感鲜爽、回韵清幽,深受消费者欢迎,日本人更趋之若慕,名气大噪,到处茶肆都以此招徕,茶价飙升,而且以海拔愈高而愈显身价,竞相以超高茶园作标榜。

高山茶只是相对的概念,一般以海拔1200米以上茶区所出的叫高山茶,但有些山区因地形关系,气候较清凉,1000米所产的也有“高山气”,况且茶商乱喊的赝品也多的是,所以不能尽信数字。高山茶也不是仅出一地,现时台湾已可说到了滥开的地步,做成不少地理资源的破坏,也间接引发人命财产的损失;不但阿里山、杉林溪、雾社、庐山、梅山、玉山、梨山的高山上,茶园处处,甚至进军2600余米的大禹岭,连蒋介石梨山的度假别墅福寿山农场,海拔2600米,也生产“福寿长春茶”,可谓高山茶的御品了。

片面追求亢龙有悔

高山茶的香气自有其引人之处,但由于高山的天气太冷,茶叶的成熟度不足,小开面叶、半开面叶便开采,加上高山的云雾,难得有太阳作充分的日光萎凋,所以成茶虽香气飘逸,滋味鲜爽,茶韵幽远,外形娇小玲珑,色泽翠绿,这正是茶诱人的魅力,大受欢迎也无可厚非。但背后是汤体淡薄,茶底青涩,而且多喝对肠胃刺激性大,对身体反而有害。

可惜高山茶的高价,自是茶商拼命追求的目标,涉利所在,所以台湾乌龙茶这十几年来,不管高山低山,都趋向清香制法,而且愈演愈烈。采择偏嫩,揉捻轻柔,发酵很轻,焙火很轻,颜色翠绿,结体紧细,可说是青茶的“绿茶化”,片面的追求香气,甚至连泡茶也设计了一种闻香专用的杯,更可惜的是连农会等半官方单位举办的比赛,也以香气外形为重,间接鼓励了这种趋向。

随着两岸的交流,这种“青茶绿茶化”的风气更吹到大陆,近来喝到的铁观音韵味已大不如前,台湾茶商不少以导师自居,教导大陆茶农制茶,推广闻香饮法,大陆业者又竟纷纷效尤,他们有否知道,在台湾本土的喝茶人,纷纷在找陈茶,到香港找熟茶、普洱茶呢?

(作者为香港茶艺协会会长)

(文 / 叶荣枝) 台湾亢龙有悔台湾冻顶乌龙四季春乌龙高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