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787)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前天上午刚上班,便接到老家邻居打来的电话,说有急事进城找我帮忙。几经周折,总算在县委机关大楼的门口接到他们。他们一行四人,看见我很是激动,抓住我的手不断地说,有希望了,有希望了。我只是个科级干部,人微言轻,能帮他们解决什么问题,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
已是午餐时间,我请他们边吃饭边谈。几个老乡争先恐后向我说出了进城“求”我之事。原来是“自雅高速”(从自贡到雅安)修路要经过老家,涉及占用他们田地和搬迁及补偿的事,说镇上已发通知,如不按时主动拆迁将组织强制拆迁。他们说,国家修高速公路理当支持,但修路方和各级领导也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并及时解决实际困难才是。眼下,按镇上下达的拆房期限,只剩个把月了,涉及几百户人家,但新的宅基地在哪里,村干部说自己找;现在土地是划到户的,个人出面很难调剂,找不到宅基地的人到镇上询问,镇上领导要他们回村找村上领导。另外,到底能新批多大的宅基地给他们,村上干部说,只要找得到宅基地,你们想修多大修多大;找不到的,等着今后统一调剂,人均30平方米;只有一人的,最多可批90平方米。农村住房不如城里简单,要喂鸡喂鸭、养猪养牛,还要堆放农用工具及柴火之类东西,人均30平方米显然太少。
他们告诉我,这次乡里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办法执行的是2008年以县政府名义制定下发的18号文件。文件出台很久远暂不说,听说补偿标准与这条线上的相邻县比,也最低。村里贴出来的“拆迁公告”,补偿标准是不明确的。开会时,要求把文件拿出来看看也不给,有个镇领导还说,给你们也看不懂。坐在我旁边的李大哥接过话题,对我说:各级广播电视报纸经常在说,修建公益性项目或有厂家新建扩建要征地拆迁前,都需先安置后拆迁,可咋到我们那里就变了味,实在搞不明白上下说话的差异为什么会这么大!
林三哥说,他家五口人,这次要拆掉的住宿与附属房都以木质结构的瓦房为主,共310多平方米。连同水塔和打米机房等在内的房子及整个配电设施的搬迁补助全部算尽,能得拆迁补助总计7万余元。但如今要重新找宅基地修房子,即便以原有宅基地面积折一半,修成150余平方米,按现在的水泥、河沙、火砖、钢条价格和高昂的工时费,就是再打紧开支,修得再简单,至少也要花11万元才够,不得不负债近4万元。实在是无奈了,只好来请我帮他们出出主意,该去找哪些领导找哪个部门反映,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面对一双双热切盼望的眼睛,我只好安慰说,不要着急,答应尽快帮他们反映这些情况,并请他们相信,有关部门在了解他们的情况后,会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相关拆迁补偿文件规定。我还劝说他们回去后一定不能采取阻工、堵路、闹事等极端做法。可送走老乡后我却陷入了迷茫:我不知道,我将去找的县领导和部门领导,会不会听我讲述乡下拆迁农户的情况并采纳我的一些建议,因为他们正是这次“自雅高速”拆迁补偿“既定方针”的制定者、审定者,还是组织指挥者,他们本来就懂得中央及有关部门的政策规定和再三要求。
四川夹江 老土豆渴望扶贫
上周末,我有幸随当地一家房地产界的“龙头”企业去某边远小学进行“爱心扶贫”。这家地产企业在我们这座城市开发了许多栋豪华别墅,实力雄厚,财大气粗,声名在外。听说,他们每年都会在“六一”儿童节期间,举行诸如此类的活动,对一些山区小学进行扶贫帮困。由于“声誉”良好,有两次,他们还被当地房地产行业协会授予“最具爱心企业”的称号。说实话,能亲自参加这样一场温暖人心的活动,我打心眼里高兴和欢喜。
那天,我注意到,献爱心的车队排成了一条长龙。不过,除了打头的是一辆用来装爱心货物的军用大卡车外,其余全是一溜油光锃亮的高级小轿车。我大概数了一下,有30辆之多。我心里纳闷,奉献爱心的车队,怎么搞得跟接新娘的婚车一样排场?临出发前,龙头企业的老总拿着手机,高调地向受捐学校那边的负责人喊话:我们这次有近百号人几十辆车前去奉献爱心,希望你们有个心理准备。老总说得没错,这次行动的确有将近百人,但90%以上都是该公司员工。
看到这么气派的场面,我想,这家地产公司不愧为行业里的“大哥大”,光是为学校准备的捐赠物资就装了不下30个大纸箱。我心里除了感叹这家企业雄厚的实力外,更赞叹他们这种难能可贵的奉献精神。大约用了3个多小时,我们顺利地抵达了那所小学。骄阳烈日下,列队等候在学校门口多时的小学生们差不多都快被晒得昏过去了,但这只是活动的序幕。接下来,龙头企业老总的慷慨陈词如滔滔洪水,连绵不绝。我保守估计了一下,差不多用了近一小时。
当然,我们这些“奉献爱心”的人士绝不会傻到也站在烈日底下暴晒,我们全都躲在树荫下或房檐底,开心地议论着这次活动的具体行程。只可怜了山区那些孩子们。谢天谢地,老总讲话总算“适时而止”。接下来,就是激动人心的捐赠活动了。不料,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老总竟然只叫人从军用卡车上搬下来三个纸箱。打开一看,里面就装了一些书包和本子、铅笔之类的东西,价值绝对超不过2000元,再无他物!说实话,我当时万分震惊,如此隆重的欢迎仪式,感觉学校换来的却好像是“嗟来之食”!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我们一行人在龙头企业老总带领下,尽情地游山玩水。而剩余的那些纸箱里,竟然全部装着为我们准备的食品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价值是捐赠物品的好多倍。在游玩间隙,我无意间听那家龙头企业的两名员工兴奋地谈论着,咱们每次“爱心扶贫”都能痛快地玩上几天,真盼望下一次扶贫快点到来。那一刻,我的心情顿时糟糕到了极点。
西安 姚秦川孩子升学的那些事
近日,听朋友说因为孩子今年幼升小的事情很烦恼。他们家住郊区,附近没有心仪的学校,想送孩子到市区上学。从年后就开始托人,到现在还是没信儿。市府今年出台了新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取消共建、推优和特长生招生也在逐步取消。家长在网上填写适龄儿童信息采集表后,学校按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录取孩子。新政策一出来,孩子要上小学的很多家长都慌了,不甘心孩子在家附近的差学校上学,托关系的话,动辄10万元上个小学,被托的人还不敢轻易答应,更不能保证什么;买学区房,1平方米四五万元,普通工薪阶层想都不敢想;参加那种只看孩子成绩的学校的考试,也没消息了。
往年是讲“拼爹”,拼不上的家庭拼孩子,有些普通小学可以带孩子考试,通过考试就录取。对于户籍和房产都在资源低质的郊区的孩子这是能上优质小学的重要途径。但是朋友今年带着孩子参加某校的入学考试,学校一直没有给成绩和下一轮考试的入选名单,所以她很郁闷。而我作为三年级孩子的家长,听着朋友的诉说,不知如何安慰。
再看身边其他朋友,不少也在为孩子小升初而头疼不已。小升初的新政策也是刚刚出来,新政重新划分了小学入学的对应片区和对应中学。对于正上6年级的孩子来说,电脑派位是主要的升学方式,取消共建,推优比例和特长生招生比例减少。有的欢喜有的愁,电脑派位摇到好初中的或者一些直升的家长感觉天上掉馅饼了,但是一些好学生推优轮被派到差学校的孩子,大锅饭让孩子和家长心理上接受不了,但也无可奈何。家长像坐在过山车上,心理和感觉不受自身控制,而是被莫名的力量所左右。
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上好初中,从一年级的周末就带着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家长和孩子都辛苦。他们一直在坚持,试图通过参加优质初中的选拔考试的家长们在各种群里讨论新政和应对办法,还有个问题就是,政策说变就变,现在的各种规划到了孩子6年级时谁也不能说是否能实现。群里众说纷纭,有人说:“不学奥数了,抓语文了。”有人说:“学习要好,特长还得强,还得当干部,争取推优机会,都得抓太累了。”还有人说:“回到过去的大锅饭时代了,学区房还得涨。”
昨天接到一个同学电话,诉说自己买“学区房”的经历:“去年举债买了套几百万元的所谓学区房,每夜背负几千元的房贷压力,户口也迁过去了,今年孩子上学一看房子户口所在地不是在心仪的小学片内范围。早知如此,还不如当时不买了。”连说几个“后悔啊”。对此,我无言以对……
这些事情,使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解决北京升学困扰的症结到底在哪里?或是家长心太高,不淡定;还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难题一直无法解决,再或是人太多,竞争太激烈。这个问题,似乎是无解之题。
北京 胡芳 宅基地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