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谈判:离最终协议还有多远

作者:邹珊

伊核谈判:离最终协议还有多远0( 4月8日,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阿斯顿(左)与伊朗外长扎里夫在维也纳参加伊核问题六方会谈 )

5月13日,伊朗核问题六方会谈将启动第四轮对话。届时,各方将就草拟长期解决伊核问题的最终协议展开商讨。去年11月,伊朗与“六国”达成了临时性协议。协议要求伊朗在2014年1月20日之后的6个月内暂停部分有争议的核计划,而西方则放松或暂停部分制裁,并就达成最终协议共同展开外交努力。在今年2月及3月中举行的另两轮对话中,各方均表示致力于7月20日达成协议。

伊朗最近频繁释放积极信号。4月19日,该国原子能组织主席宣布,围绕阿拉克重水反应堆的争议已基本解决,伊朗将改造该反应堆。改造后,可用于制造核武器的钚元素生产量将减少80%。此外,伊朗已将大量丰度20%的浓缩铀稀释为丰度5%的浓缩铀。“看起来,针对伊核问题展开的外交努力出现了实质性进展。伊朗做出了重要的技术性让步,清晰展现了想要安抚国际社会的意愿。”美国南加州大学国际关系学副教授海曼斯(Jacques Hymans)向本刊如是评价。

“伊朗是希望就核计划达成协议,并向世界证明自己确实没有发展核武器。”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吴冰冰教授告诉本刊。在他看来,许多迹象都可证实伊朗的谈判诚意。比如,从前核谈判的代表都是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而此次则特意把谈判权转到了国家外长手里。“伊朗的诚意还表现在,国内的强硬派正在试图向鲁哈尼施加更大的压力。另外,海湾国家也相信协议将会达成,并试图扰乱它。最明显的是沙特,该国最近举行了一场名为‘阿卜杜拉之剑’的阅兵仪式,并突然展示雪藏了27年的两枚中国DF-3导弹。这些导弹可以用于攻击伊朗,这种尺度的阅兵也说明地区力量都相信伊朗的态度是认真的。”华盛顿卡内基和平研究院访问学者哈桑(Oz Hassan)告诉本刊。

“但是伊朗国内始终有一种担心,即美国进行伊核谈判的目的在于遏制伊朗,而非解决问题。并且,在伊核问题之后还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支持真主党和哈马斯的问题,国内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人权问题等。若果真如此,谈判只能使伊朗浪费时间,还分化了其国内民意,最后也达不到取消制裁的结果。”吴冰冰说。

迄今为止,除了在阶段性协议中表示将放宽对伊总价约70亿美元的制裁措施,美方的确再无任何实质性举措。吴冰冰说:“伊朗的诉求很简单,就是实实在在地取消制裁。比如,希望美国在能源出口的交易平台上做出新的安排。但这对美国而言还是有困难的。美国的制裁决议基本以国会立法的形式出现,但其国会内存在不少复杂的声音,有的要对伊朗施压,有的提出新的制裁协议,唯有取消制裁的声音还没听到。”

加拿大全球研究中心的社会学家纳赞罗亚(Mahdi Nazemroaya)对美方态度表达了更为尖锐的质疑。“工作层面上他们都同意伊朗‘并无军事核项目’,但在政治层面上却称伊朗‘可能会获得制造核武器的潜力’。这是一场政治游戏,目的是向伊朗施压,让它为西方国家利益做出更多的地缘政治让步。”他告诉本刊,“美国与其盟友总会找到理由更新与伊朗的争执,美国现在已在试着制造新借口让伊朗政府接受关于弹道导弹的限制。我认为伊核谈判只是一张外皮,让华盛顿和德黑兰得到机会讨论其他话题。在他们就各种问题商讨出结果之前,核谈判不会完满落幕。” 最终协议伊核谈判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