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万套,8万套
作者:邢海洋降价的消息终于传到了房价最坚挺的北上广,4月,北京近郊区的二手房价格下跌,结束了两年有余的连续上涨。在刚刚过去的“五一”,观望情绪达至冰点,北京楼市总体成交量同比下降约八成。但开发商拿地狂热不减,北京今年前4月卖地收入已经超过1000亿元,占北上广深卖地总收入的近一半。开发商、房东和买家的分歧空前。
自住房政策出台半年后,供需比出现逆转。去年初,北京房地产供需比为1比4,经过一年时间28万套热销,再加上自住房带来的“刚需”的排号分流,北京楼市的供需比降至了1比2,这极大地影响到买卖双方的价格预期。北京新建住宅市场成交量在2009年突破17.9万套后,已经连续4年在12万套左右徘徊,2013年的11.9万套似乎并无惊艳之处,倒是“日光盘”的频现把压抑的需求逼向了存量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放量主要来自二手房,16.3万套的网签总量比2012年上涨13.4%,创近3年来网签量新高。今年3月单价达到2.8万元/平方米的5300套自住型商品房源吸引了44万申购者,无疑又在需求端釜底抽薪。
北京的新房库存警戒线为6万套,以北京多年来月均1万套的销售量,6万套意味着库存只够销售半年。整个2013年,警戒线成为房价上涨最为强劲的助推力量。去年5月,库存逼近6万套后又被新增供应拉回,10月则跌破,直接引发了房价年末翘尾。从年初的8万库存处开始下滑后,全年库存一直在6万到6.5万套之间徘徊,绷紧了购房者的神经。今年2月18日,当杭州楼市开启了大城市降价先声时,北京的新房库存曾达到5.5万套的最低点,似乎预示着北京房价不败神话将延续。但仅仅两个月后,库存上涨了超过1万套,达到6.7万套,随着前年土地供应的回升,以两年为开发周期的房地产业迎来了新房上市的增长期,未来供应还会增加。刚刚过去的4月,全市新盘供应总量达到9000余套,比3月上涨13%。与2013年相比,4月供应项目数量增加一倍。为应对将来的新盘高峰,开发商加紧出货,直接导致今年前4个月新房供应量与新盘成交量比例开创性地达到1.3比1,自2011年以来市场首次出现供销逆转。从北京以往库存与市场关系来看,库存8万套是供求均衡点,若高于8万套,说明供大于求,房价会滞涨甚至下跌,但低于8万套时,房价会上涨。此时此刻,地产商与持币购房者似乎都在屏住呼吸,静待8万套库存的出现。
既然楼市即将见顶,至少供需形势出现了逆转,为什么房企还在不计代价地拿地,任由北京的地价贵过了房价?开发商的信心十足似乎仍与政策有关,北京一季度已经完成了438公顷的土地出让,创近4年来新高,但在438公顷住宅土地中,自住房比重占到了49.5%,近一半,还有14.5%是各类保障房的配建,留给商品住宅的土地所剩不多。新增商品住宅用地减少,意味着新房建设将豪宅化,与自住房和存量商品房拉开差距,无疑为下一周期房价上涨提供了理由。十余年丰厚的盈利期,房地产企业资产丰厚,而北京的土地是所有企业追逐的目标,这无疑加剧了土地市场的泡沫。而房屋市场,买卖双方成分驳杂,行业各异,更能代表经济预期。即便是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大量“聪明”的资本开始抛售中国不动产,截至4月中旬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并购规模仍达222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倍。
城市化的长期趋势吸引那些长线资金,为焦灼的市场贡献了活跃的力量。 库存周期房价购房万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