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游的“高大上”
作者:邢海洋对于内地游客与香港市民的种种矛盾的解释已成显学,引来各种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多角度解释。其实,只要看看人口数量和面积与香港相仿的新加坡的发展,就能理解香港居民对内地自由行的复杂心态。
旅游业是香港四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却是最小的一只“脚”。香港贸发局的数据,2013年旅游业占GDP4.7%,另三大支柱贸易中物流业占到24.6%、金融业占15.9%、专业服务及其他生产性服务12.8%。自由行对香港旅游业的影响当然不容小觑,近年到港旅游人数大幅上升,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显著增加,2008年还只有2.8%,2011便升至4.5%,靠的却是不断扩大自由行范围,使环境承压来实现的。旅游业发展的最大好处在于就业,自由行10年来香港酒店从业人员从3万人增至7万人,零售业从业员则由21万人增至26万人,餐饮业从业者由17万人升至24万人,使得香港失业率保持在3.5%的低位。但旅游业的就业相对低端,对于已经步入发达地区行列,渴望产业升级的香港未免“鸡肋”了。并且,个人游发展10年后,对促进香港经济的边际效应呈递减状态,已经有香港政客提出通过征收入境税等措施限制内地游客流量。
香港旅游业被定位为支柱产业,在新加坡,旅游业被确定为像高新技术产业一样的具有高附加价值的创意产业。表面看两地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似乎并无区别,但两座城市的城市精神还是在旅游业上塑造出完全不同的状态。两地同为购物天堂,但香港是商人理政,主张自由竞争的商业精神,商业业态丰富多样,自然就有了从低端的购物场所与高端商业中心的多种业态。新加坡是政客治国,给予本国低收入人口充分的生活保障,这样就可以专注于产业政策的“高大上”。新加坡虽地处热带,气候湿热单一,但花园国家的美好环境还是吸引了全球富豪前来定居。而香港人员庞杂,吸引了很多有志向上的移民,游客成分也随着个人游的范围扩大从精英人群向“屌丝”化发展。新加坡还于2010年开放了施行40年的赌禁,目标直指澳门。而澳门正因为吸引了内地的赌客,十余年间赶超并远远甩开拉斯维加斯,成为全球第一赌城。
新加坡坐拥马六甲,香港地区扼守中国南大门,地理位置上都很优越。曾经的香港乃亚洲四小龙之首,人均GDP数倍于韩国、台湾地区,近百倍于内地,甚至远高于英国,欲与当时如日中天的日本决高下。但现在,亚洲人均GDP的榜首已被新加坡夺取,人口多出200万的香港连GDP总量也即将被新加坡赶超。原因就在于香港的崛起得益于内地的封闭,香港是当时内地与外界交流的主要渠道。新加坡则没有这样独特的地理与文化上的便利。这样一个小国,政府危机意识强烈,又是精英治国,保证了国家发展战略的延续性。政府甚至积极参与经济建设,直接投资,明晰的产业政策更使之在制药、金融和IT等行业持续发力,如今新加坡已经是全球制药业几大产地之一。而香港持续的去产业化,立志只做内地产业链最上端的政策,却使之在和上海、深圳等后起者的竞争中优势尽失。
昔日的亚洲四小龙捉对对比,会发现一个明显趋势,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韩国和新加坡增长提速,远远超过了与中国内地有更紧密联系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内地源源不断的利益输送并没有把这两个地区喂得更壮实。当四小龙跻身于发达地区行列,创新对于其自身的发展远比资源重要,这或许正是所谓资源的诅咒。 个人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