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辱管用吗?

作者:袁越

羞辱管用吗?0

近日一名内地幼童在香港当街便溺,路人掏出手机拍照,和幼童父母发生争执。此事被媒体曝光后引发了网民的激烈争论,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抛开是非不论,先问一个问题:这位路人为什么要拍照呢?除非另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他这么做显然是为了将照片发到网上,以此来羞辱内地游客。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羞辱管用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给羞辱下个定义。羞辱(Shame)和内疚(Guilt)是两个很容易搞混的概念,在心理学字典里,前者指一个人因为损害了集体利益而被当众指责,是一种需要多数人共同参与的行为;后者指一个人因为做错了事而感到内心不安,是一种只属于个人的感觉。

与人类的很多基本情感一样,羞辱也是固化在人类基因组中的一种行为模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系群体成员之间的合作,从而增加生存的概率。羞辱的前提条件是这个人的不当行为被别人看见,所以我们进化出了一种本能,在有人在场的情况下往往会表现得更加高尚。这个本能到底有多强烈呢?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回答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在一间普通办公室的公共咖啡机前轮流张贴巨幅招贴画,一张是花的照片,一张是人脸照片,然后比较雇员们自愿放在钱罐里的咖啡钱,实验进行了10周,结果发现张贴人脸照片时收到的钱是张贴花朵照片时的4倍!

不过,大多数伤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很可能只被少数几个人看到,羞辱就失去基础了。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了一个新理论,认为人类之所以进化出了语言,就是为了更方便地传播八卦,以便更加容易地利用羞辱这把利剑来维护集体利益。再后来又出现了文字,一个人的不良行为甚至可以被写进书里遗臭万年,羞辱好几代人。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越来越庞大,羞辱的力量变弱了。纽约大学环境系助理教授詹妮弗·杰奎特(Jennifer Jacquet)博士试图研究羞辱和内疚这两样武器是否可以用来维护人类社会的文明秩序,保护自然环境免遭公地悲剧。她发现内疚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因为每个人的道德标准不一样。羞辱则在一定范围内是管用的,前提是这种羞辱最好是来自民间的自发行为,不能由政府主导,否则就有滥用公权力的嫌疑,反而达不到好的效果。

这方面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英国莱斯特郡的一个社区委员会鼓励居民将自己随手拍摄到的不文明行为(比如乱丢垃圾)上传到视频网站,一旦被人认出就公布肇事者的姓名。美国沙漠城市圣塔菲的一家报纸则刊登了该市用水量前10位的住户名单,以此来羞辱这些浪费宝贵水资源的行为。

这两个案例都运用了互联网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相当于八卦传播的21世纪升级版。但是杰奎特博士认为这样的羞辱方式存在局限性,不能完全代替政府的角色。她的理由是,现代社会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一个人很可能只在一个地方待一段时间就走,羞辱对于这些人的作用有限。另外,现代社会允许一个人有多重身份,羞辱这把武器很可能找不准对象。更重要的是,羞辱往往只对一部分人有效,因为人群中总是存在一批天生缺乏道德感的人,羞辱在他们身上不起作用。其实这也是符合进化论的,各种数学模型都预言了这批人的存在,他们善于钻空子,利用别人的善良谋私利,最终获得了比“老好人”更多的资源。

最后杰奎特博士得出结论,对于大部分公共议题来说,羞辱即使管用,速度也太慢了,还是需要依靠法律法规来强制执行。 羞辱管用

上一篇: 四叶草与新粒子
下一篇: 吉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