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学校撤并之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前些日子,侄儿到县城接周末放假的孩子,半道上与同去接孩子的家长摩托车对头相撞,结果侄儿爷俩和对方三人同时受伤住院。对方由于没戴头盔还险些丧命,至今还在医院不能动弹。乡亲们说起这事,又是一声叹息,唉,都是撤并学校惹的祸。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虽然说生活艰辛、物质匮乏,但许多山区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学校,每个村公所村委会有一至两所“完小”,孩子上小学不出村。家里再穷,至少供孩子读完小学不成问题。尤其是我就读的70年代,当时村里还办起了附设初中,7名教师承担了小学至初中所有年级的教学任务。尽管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可终究让很多穷孩子圆了上学梦。

转瞬进入21世纪,很多地区却随着一纸撤并决定,所有一师一校的村小和村委会的“完小”几近消失,村委会所在小学只办到三四年级,乡镇初中大多改成了“完小”,山区孩子读书重新成为了老大难。云南高原多山,走出山外的艰难不亲历者根本无法想象。村与村之间相距几里十几里那是平常,有的自然村到村委会都要走上半天,到乡镇去县城就更不用说了。近些年,国家承担了义务教育的绝大多数费用,表面上群众负担是减轻了,但接送孩子的负担算起来,人力物力的浪费让普通人是愁难交加。遇上周末节假日,在狭窄简陋的乡村道路上,拥挤的接送孩子大军成了一景。自行车、摩托车、农用车全部上阵,实在买不起交通工具的人家只好步行。在以摩托为主的接送工具中,不少人都不去购买保险,这些都为交通事故频发埋下了隐患,而一旦出事,所有费用都得肇事者自己承担,一次车祸导致一个家庭返贫,在山区农村已属常见。

按理说,随着经济发展,财力增加,教育的普及更应惠及到每个家庭,但也许是教育部门出于师资浪费、教育质量、资金投入的考虑,认为撤并学校可以减少教师数量,缓解财政压力,殊不知却让山区农村家庭增添烦恼。我们曾经无数次说过: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而现在的学校撤并,不但苦了孩子,更苦了无数的家长。特别是农忙时节,无数家长田地孩子两头忙,简直像火烧眉毛。每次下村回乡,听到的都是乡亲们关于孩子上学难的抱怨,希望恢复乡村小学的感叹。

(文 / 董家成) 之痛撤并学校山区农村

上一篇: 表弟的忧愁
下一篇: 城市的一抹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