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年轻人聊“山”字号登陆舰

作者:宋晓军

与年轻人聊“山”字号登陆舰0

( 3月29日,中国海军“井冈山”舰抵达南印度洋海域,继续进行马航失联飞机搜索行动 )

3月28日,按照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AMSA)最新公布的MH370客机可能消失的海域,中国海军的“井冈山号”船坞登陆舰等舰船正在前往新的珀斯以西31.9万平方公里的“搜索区”。由于两天前中国海军的“昆仑山号”船坞登陆舰已抵达原来的“搜索区”,我曾在3月27日的微博上发了一条有关甲午年感慨,于是就引起了一位年轻的军事迷的兴趣。

我在微博开头写道:“两个甲午前,中国海军被日本人打败;一个甲午前,苏联海军教官在手把手地教中国海军操纵苏制小型舰艇;如今这个甲午,中国自行设计的2万吨级的船坞登陆舰到3000多海里外的南印度洋。”那位年轻人在私信里问:为什么提到中国海军的“山”字号船坞登陆舰。我回答:因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最大的作战舰艇。年轻人接着问:那“辽宁号”航母船体不算吗?我回答:那是苏联人造的。年轻人再接着问:这就是您提到“上一个甲午”的原因吗?我回答:因为在上一个甲午的1954年,美国海军制定了第一个《舰船通用规范》。

事实上,《舰船通用规范》才是我真正感慨的原因。那么《舰船通用规范》有什么含义呢?按美国海军检查委员会1985年颁布的文件描述是:“在迈向21世纪更强大舰队的措施中,首要一条必须以美国海军《舰船通用规范》作为军舰建造的基本标准。”再具体一点说,“规范”的主要用途是保证军舰从详细设计、建造到试验试航的标准化,以及材料及设备选用的标准化。比如美国海军的“规范”,其特点是通用性强,使用范围广泛,技术要求协调统一,概括了海军各类军用舰船的通用技术要求,适用小到巡逻艇、大到航母的100多种舰艇、潜艇。那为什么要“理论先行”地制定规范呢?因为舰艇这样大型复杂、耗资巨大的武器平台,不像战斗机可以先造出“样机”那样造出“样船”。也就是说,舰艇从开工建造就决定它要用于装备部队、用于作战。

那么中国有没有完整的《舰船通用规范》呢?新中国海军舰艇的发展从上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学习苏联中小型舰艇并不完整的标准、规范,70年代后开始从仿制向自行研制过渡。到了80年代,虽然有过与西方合作短暂的机会,但由于投资的限制只能“纸上谈兵”地试着探索编写自己的《舰船通用规范》。到了90年代中国自己的《舰船通用规范》才刚刚有雏形。而当时可能是对未来投资的预期过低(1990年中国国防开支不到300亿元人民币),对大型舰船的通用规范就有所忽略。这样在设计“昆仑山号”这种2万吨级的舰船就有了一个问题:比如在进行舰船结构设计时,要考虑舰体的大跨度、无支撑、多开口、扁平底等特点,除了舰艇通常在波浪中的总强度外,船坞登陆舰的扭转刚度、局部强度、总振动等,在结构上需要进行大量的有限元计算和模型试验才能最终解决问题。换句话说,中国自行建造设计的2万吨级的“山”字号船坞登陆舰是丰富中国自己《舰船通用规范》的一个“实体”。因此,继2010年“昆仑山号”前往亚丁湾护航后,这次前往3000多海里外的南印度洋,对中国海军大型舰艇的设计、建造在这个甲午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实际上,后面这些话我并没有跟那位军事迷说。因为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一开始他获得的信息只是一些知识和事件的片段,海军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对于他来说还是模糊的。但随着他的爱好及了解的深入,他迟早会对海军建设形成一个更清晰、更完整的印象。 船坞登陆舰海军登陆舰字号中国海军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