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安普顿与英国鞋
作者:钟和晏( Church's手工工匠的历史照片 )
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有一双Church's的“幸运鞋”,任职期间,每次他总是穿着它去参加令他生畏的英国下议院首相质询会。准确地说,这是双黑色切特温德布洛克鞋,1997年时的价格150英镑,现在大概要290英镑了。布莱尔认为,一双优质的英国鞋从长远来说是好的投资,如果你小心照料它们的话。
多年来赋予英国鞋全球知名度的原因之一,来自一种名为“固特异”(Goodyear)的工艺结构,被证明复杂又可靠。简单地说,鞋底和鞋帮不是直接缝合在一起,而是首先缝在沿条——一道手工切割的皮革条带上。沿条的厚度由不同鞋款决定,因为这圈沿条的存在,通常鞋底的轮廓会大于鞋面。
1869年,美国人小查尔斯·固特异构想出用于这一制作工艺的机器,取代之前完全手工缝制的方法。他的父亲查尔斯·固特异就是革命性“橡胶硫化技术”的发明人,1800年12月出生于美国纽黑文,1860年去世,死时负债20万美元。在他去世40年后,弗兰克·史伯林为了纪念他,把自己创建的公司命名为“固特异轮胎与橡胶公司”。
小查尔斯改革制鞋工艺的初衷是为了简化制作过程、节省材料,让鞋子变得轻便。在这之前皮鞋远为笨重,鞋帮下是厚厚的皮底和皮掌,上面还有铁钉。到今天,固特异工艺反而成了男士正装皮鞋的传统制作方法,一种讲究的标志。其他构造方式的鞋子可能外观上也有沿条,但没有什么结构性的作用。
固特异结构的流行在于方便重复更换磨损的鞋底,延长鞋子的使用寿命。不过,对于大多数固特异工艺优质皮鞋消费者来说,选择更换鞋底可能不是出于经济节省的考虑,更多是对传统的一种尊重。
( 1780年的北安普顿鞋匠 )
上海恒隆广场Church's专卖店一隅,来自北安普敦Church's工厂负责人约翰正向我们演示这一换底过程。他左手戴一双全封闭的金属编织手套,右手是露指工作手套,依次用手中的工具取下皮质鞋跟、真皮鞋底、铜质垫片等,刮掉鞋底的软木填充物。作为天然材料的软木具有很好的透气性,可以减少行走时脚的压力。
固特异工艺结构中,连接鞋底和鞋帮的沿条是最重要的部分,通常用上蜡的四股棉线以锁针法缝合在一起。约翰小心地用刀割开针脚、抽出棉线,沿条与鞋帮因此分离开来。如果旧鞋的内底也磨损了,也可以更换新的内底。
( 如今固特异工艺反而成了男士正装皮鞋的传统制作方法,一种讲究的标志
)
“Church's最多可以为同一双鞋提供3次换底服务,每次需要4周时间。每周,大概有500双旧鞋从各地回到我们的工厂。”约翰解释说。
他是一个身材高大、脸色红润的北安普敦人,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他身上的黑色工作围裙正中印着Church’s的椭圆形Logo,“英国”、“北安普敦”字样以及一个盾形纹章表明品牌的历史和骄傲。
北安普顿被定义称为英国的“制鞋之都”,它的制鞋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1213年英王约翰在镇上买过靴子,他的儿子亨利三世在参观小镇时,慷慨地定制了150双鞋分送给穷人。
在中世纪,北安普顿是繁忙的集市城镇,市中心有大型的牛交易市场。它有一条“鞋匠街”,为当地和其他城镇的人制鞋。那时候鞋匠的名称是Cordwainers,1452年为各行业价格和重量颁发的调节法令中就包括了鞋匠。
制鞋业能够发展成北安普顿的主要产业,在于它拥有三种必需的原材料优势:足够的牧场提供的牛皮革、附近森林的橡树树皮以及流经小镇的内那河河水,后两者在皮革鞣制过程中不可或缺。另外,它离伦敦不远,中心的地理位置能够建立起广泛的分销网络。
如果追溯英国的鞋款发展历史,最早出现的是名为Caliga的罗马鞋,也就是罗马人到英国所穿的军用凉鞋,格状图案的鞋面露出脚趾,前部系带加上沉重铁钉的鞋底,还有两款脚趾封闭的样式更适合英国的天气。罗马人离开之后,英国人开始产生自己的风格,大多是椭圆形或者圆形鞋头、脚趾封闭的皮鞋,9世纪最流行的是脚踝鞋。
在中世纪,脚趾的长度是一个人地位的象征。国王和他的宫廷大臣拥有脚趾最长的鞋子,起初还比较明智,后来越来越长。亨利八世统治时期,鞋底宽度达到6英寸半,被称为“足袋”。
北安普顿制鞋业的真正确立大概是17世纪中期,尤其以男鞋生产著称。1642年,总共13个北安普顿鞋匠组成的小组获得了600双靴子和4000双鞋的官方订单,用于装备去爱尔兰打仗的士兵。1660年,英国学者托马斯·富勒写道:“可以说北安普顿主要是站立在男人脚上的小镇,那里能买到全英国最便宜、最好的鞋子。”
一些文献资料记录了这个“站立在男人脚上”的小镇的迅速发展:1836年,有个名为威廉·帕克的制造商,一年可以生产8万双鞋子。1841年的人口普查记录,北安普顿总共有1821位鞋匠。当时,制鞋业成为英国第三大制造业和就业来源。1851年的人口普查表明,全国有47万人从事纺织品制造业,42万人从事制衣业,27万人在制鞋业工作。
制鞋产业从那时开始转型,其中有些人已经被称为制造商而不是鞋匠,他们为其他鞋匠提供原材料,收集成品后再销售给买家。那些被雇佣的鞋匠在自己家中的工作间里手工完成制作,用产品换取报酬,他的妻子和孩子也会帮他干活。
Church's的发展历史与这一产业转型相吻合,托马斯·彻奇(Thomas Church)的制鞋技艺来自他的曾祖父、出生于1675年的斯通·彻奇,家族的第一代鞋匠。1873年,托马斯和他的三个儿子在北安普顿镇上开设了一家小工厂,只用几年时间,就成为优质鞋品的基准公司,除了本地,还供应伦敦和欧洲的其他鞋店。作为一种特殊产品,托马斯的儿子威廉发展了一种“可适应鞋”,每种材料和款式有半码和6种不同的宽度变化,1881年获得伦敦水晶宫大展金奖。
在英国,许多行业从作坊到工厂的过渡发生在19世纪,但是北安普顿的制鞋过程与前几个世纪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那里的鞋匠一开始害怕机器,把机械化视为对他们的手艺和生计的威胁。
行业的转折点是机器的引入,1857年用于收拢鞋面的辛格缝纫机从美国引进,1864年引进了用于缝合鞋底的布鲁克缝纫机,这种庞大而昂贵的机器无法在家中使用,此后30年让那些历代在家中工作的鞋匠陆续加入工厂。到20世纪40年代,北安普顿总共有240家工厂,其中34位鞋匠拥有自己的品牌。
1957年,Church's在北安普顿圣詹姆斯大街揭幕新的工厂,如今仍然是公司的全球总部。1965年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到访以及获得出口产品“女王奖”,是对品牌地位的一种国家认可。1999年,Church's成为Prada集团旗下的品牌之一,如今作为子公司,Prada集团持有其100%的股权。
尽管如此,所有的Church's男鞋仍然在北安普顿生产,用8周时间和250道细致的手工工序完成一双鞋子。如今,总共350名工人在Church's工厂工作,每周生产5000双新鞋。
约翰为我们展示一款制作工艺最复杂的Church's男鞋,瑞士阿尔卑斯小牛皮被染成雅致的棕色,鞋子前半截和鞋跟处泛着温润的光泽,这是用最传统的手指抛光方法才获得的效果。制作之前,先要进行皮革处理和自然染色,就像腌制食品一样,把牛皮和橡木树皮、水一起装在大容器中,静置一年的时间,经过如此处理的牛皮会变得非常耐穿。
关于英国鞋和意大利鞋的比较是被经常谈论的话题,一般来说,英国鞋更加硬朗牢固,而意大利鞋则偏向柔软优雅。从鞋头来看,英式鞋相对比较宽,而意式鞋更偏瘦一些。通常,穿一双Church's鞋需要两周的适应时间。
北安普顿小镇面积81平方公里,如今依然充溢着田园生活的宁静氛围。长排带露台的住宅、相邻的厂房和社区设施围绕着城镇的中心,有8座与行业相关的工厂被列为历史建筑。
历史保护区有它的鲜明特征,略带刻板的街道布局和连续的屋顶轮廓线,没有前花园的住宅直接面对街道,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工厂及专业作坊相邻,证实了维多利亚时代人们以工厂为中心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当时大部分人步行上班,住宅基本是两层楼,厂房不会超过3层。相比之下厂房设计更精心一些,说明它在社区中的重要性。
作为“制鞋之都”地位的另一个证据,北安普顿博物馆从1870年开始收集鞋子,如今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鞋收藏系列,展示从古埃及到现代设计大概1.2万双鞋子。这其中,有维多利亚女王1840年2月10日在婚礼上穿的白色锦缎婚鞋、教皇利奥八世1888年的深红色刺绣丝绒鞋,或者1948年电影《红菱艳》中女演员莫伊拉·希勒的红色芭蕾舞鞋。在整个排练和拍摄期间,剧组总共为她准备了24双这样的红舞鞋。(文 / 钟和晏) 北安church's普顿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