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特币与黄金
作者:邢海洋比特币大放异彩,黄金黯然落幕,2013年最吸引人眼球的金融怪相莫过于此。现实中的采金与网络上的挖矿命运殊异,可都离不开矿工、矿藏和开采技术与成本,以及大众对它们金融属性的认可。比特币出世还不足5年,但还是可以把它和有几千年应用历史的黄金做比较,以预测比特币的未来。
黄金的开采和作为货币的历史无需赘言。比特币最早被人接受是在发行一年后,在比特币论坛上,一名用户发送1万比特币购买了一个比萨饼。2012年10月,BitPay发布报告说,超过1000家商户通过他们的支付系统来接收比特币的付款。如今,接受比特币的商家已经多达7500家,呈爆炸式增长。诸如维珍银河开始接受比特币支付太空旅行,按维珍银河老板的话说,维珍银河是面向未来的公司,比特币是面向未来的货币。比特币作为支付手段甚至受到官方认可,比特币被美国得州联邦法官裁定为合法货币,受《联邦证券法》监管,德国政府随后认可了比特币的法律和税收地位。继德国宣布承认比特币合法地位,加拿大街头出现比特币ATM机,eBay公司也表示在不久的将来会支持比特币支付。不用说,比特币攻城略地,比黄金成为硬通货的过程要快得多。
黄金当年被纸币所取代,原因是纸币轻便,不易磨损,磨损后也不会贬值。至于被美元等信用货币取代,则是因为工业革命后人类创造财富的速度已经远超过黄金的采掘速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加之黄金加速流入欧美国家,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金本位体制遂崩溃。既然挖矿都是获得货币的最初手段,这里不妨对比比特币和黄金的采掘,看比特币是否避免了黄金当初退出金本位的结构性缺陷。
比特币是一组藏在网络后面的数字,“矿工”可以使用计算机依照规定的算法,进行大量的运算来“开采”比特币。在“开采”时,需要用电脑搜寻64位数字,通过反复解密,并与其他淘金者相互竞争,为比特币网络提供所需的数据。如果用户的电脑成功地创造出一组数字,那么将会获得25个比特币的奖励。这个过程,虽然没有采金那样直观,但本质似乎并无区别。但为了防止货币超发带来通货膨胀,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制定了规则,无论“矿工”多少,比特币发行的速度都是一定的,越到后来,挖矿也越难,现在超级计算机都加入进来。挖掘的直接成本是购置设备和电力,这点和采金都相似。刚性成本上涨,决定了比特币和黄金价格长期上升的趋势。
但中本聪在创造这一新型货币时规定了其发行的上限,到2040年比特币存量达到2100万枚后就终止了。一种再无新生供给的货品面临的将是古玩的命运,这点和当年金本位让位于美元相似,甚至不如,因为黄金还可以源源不断地采掘。为使比特币保持活力,创造者还留有余地,届时超过一半的比特币持有者若同意,比特币可以重启铸币程序。但这恰恰是中本聪不谙人性的表现。作为一个创造网络货币的极客,这位隐姓埋名的圣人从未出现于公众的视野,也未兑现过自己的200万枚创始货币。但那些辛劳开采的“矿工”,那些炒高币值的投机客,却不是为理想而奔忙于比特币市场,谁会愿意自己辛苦得来的货币遭到稀释。实际上比特币只有成为古玩一种命运。
古玩也能增值,甚至比黄金还更具保值功能,但古玩的价值是依附在其可供玩赏的物理特质上的。比特币得以感召千万“矿工”来采掘,依靠的是网络世界打破中央银行权威,人人参与铸币、民主化发行的理念,却非任何可以触摸的实体,藏于电子钱包里的一组数字毕竟看不到摸不着。现代意义上纸币的流通,靠的是政府资产的抵押,如最早出现的法国货币,就是以政府承诺作为缴税凭证得以流通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除了具有装饰作用,还具有多种工业上的用途。
比特币最为致命的缺陷或许就在于它只是一组数字,而数字就像空气和水,在这个世界上广泛分布着,宝贵到极端,却并不稀奇。那些创造出比特币的算法也存于数学家的头脑中,有着无数种的排列组合,他们随时可以创造出莱特币、质数币、比奥币等各色虚拟货币。那时候,电子货币连贵金属都算不上,连贱金属的价值都没有了。(文 / 邢海洋) 数字货币比特金本位比特币货币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