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信息媒介是什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下一个信息媒介是什么0( 意大利都灵的埃及古物博物馆为游客提供装配手语功能的谷歌眼镜。它将工作人员用手语进行内容介绍的视频集成到眼镜上,为聋哑游客提供服务 )

作为一位设计师、工程师和发明家,普拉纳夫关注如何将虚拟的信息世界和物质世界无缝对接。他的发明涉猎颇广,比如:可被搜索、定位及可发送信息的智能即时贴;能画出3D效果的智能笔;能识别和搜索物件的智能地图;隐形鼠标等。普拉纳夫最近的创新包括三星“Galaxy Gear”可穿戴设备。

应本刊约请,普拉纳夫为此封面专题撰写了这篇稿件。

打破信息壁垒

对于阅读这篇文章的绝大多数读者来说,我相信诸如“信息壁垒”或者“知沟”这类的名词都并不一定能感同身受。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而且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明显。

在岩画作为媒介的阶段,任何人都能从看到的媒介中获得近乎相同的信息;但文字发明后,只有识字的人才有可能阅读黏土板和书籍。“识字”(Literacy)就形成了信息传播的一个壁垒。当信息媒介电子化、数字化后,这个壁垒就变得更为严苛。你不仅得“识字”,而且得“会用电脑”(Computer Literacy)才能通过电脑获取信息。

下一个信息媒介是什么1( 2014 伦敦时装周春夏系列Samsung Galaxy Gear 手表展示 )

有必要介绍下我的背景来让大家了解为什么我会对信息壁垒的问题特别感兴趣。我出生在印度西北部的一个小城Palanpur,这个城市最出名的是钻石商人。世界上最成功的印度钻石商基本都出自这个城市,而他们回馈给家乡最好的礼物是一所叫作Vidyamandir的学校。我的母亲、我的姐姐和我都毕业于这所学校。这所涵盖了学前部到高中部的学校,是我人生的第一个教育阶段。成年后的我到过世界上许多国家,去过许多有名的中学、大学做演讲,但我仍然要说,没有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像Vidyamandir一样开放、进取和包容,对此我深深感激。Vidyamandir不像其他典型的印度学校一样只关注考试成绩,而是极其注重多元化的教育。我对绘画、音乐和运动的爱好都是启蒙于此。与此同时,我的父母也非常重视对我和姐姐们的教育。

1986年,父亲用他一整年的工资买了我们家的第一台电脑,这也是当时我们整个城邦(相当于中国的“省”)仅有的三台电脑之一。我们家并不是那么富有,但父亲却敏锐地察觉到这个设备会是未来的关键,值得教会我们。父亲是个出色的建筑设计师,这也是我们氏族的传统职业。我们的姓氏MISTRY就代表着建筑、设计和制造,千年如此。我们氏族所敬奉的神便是手执尺子、圆规等工具的形象(该神有数只手)。所以,不出意料,父亲很快就学会了计算机的操作和编程,并且教会了我。我们甚至在80年代末就开始用电话线拨国际长途的方式来上网,当我后来把这些告诉我在麻省理工的欧美同学时,他们都感到不可思议。1990年,当Vidyamandir学校开始开设计算机课程时,我已经能用Basic和C语言编写一些简单的游戏程序。但是——我的母亲,却在这个发展中“被落后”了。母亲受过高等教育、会英文,但没人教过她用电脑。当我到美国,希望母亲也能使用电脑上网和我联络时,我才发现,对于我来说极其简单的事情,于她,却有很多的障碍。

这样的信息壁垒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中更为明显。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受教育程度、贫富收入也很不平衡。从印度理工大学(IIT)毕业后,我曾就职于印度微软,作为企业公益的一部分,我们做了许多深入印度基层的工作。比如教农夫如何用普通的功能手机来巧妙地控制浇灌系统;为每个村庄至少安装一台电脑和网络连接……在那些既不识字、又不会英文更不会用电脑的人群中我开始思考:我们现有的信息媒介是否就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创造出了一个无限精彩、强大的虚拟数字世界,但它却日益和现实的物质世界分离开来。它隐藏在需要充电的、特定的数字设备背后,对于教育程度、经济条件俱佳的人,进入这个虚拟世界不是一个问题。但对于另外一些人,这却是一个遥远的、无法触摸的存在。我们为什么不能融合这两个世界?为什么不能让任何人如同他在物质世界中与物体互动一般来与虚拟世界互动?

带着这个想法,从1999年开始,我进行了一系列不间断的尝试。第一个项目是拆开鼠标的零部件后合成的一只“机械手套”,人们戴在手上后,如常动作即可实现和虚拟世界的互动。……2007年,我做了“Quickies”(智能即时贴)这个项目,初衷无非是想让我的母亲无需学会打字,也能通过电脑储存、管理她的“即时贴”,比如购物清单、备忘录之类。这个设备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智能笔,母亲只需如常在纸上写下她的想法,内容不但会呈现在纸上,也会通过这只笔即刻上传到电脑中形成一个电子即时贴。电脑里的相应程序不仅可以储存、搜索这些即时贴,甚至还能“读懂”书写的内容,并做相应的处理……总而言之,我希望母亲可以不必改变她与物质世界互动的方式来和虚拟世界互动——所有这些想法和项目不断延伸,最后就形成了“第六感(The Sixth Sense)科技”的设计。

第六感科技

可能有些人已看过有关这个技术的TED视频,所以我尽量精简我的描述。灵感主要来自:一、我希望能无缝连接虚拟和物质的世界;让信息可以摆脱屏幕的束缚,完全融合到物质的世界中。二、我希望任何人都能以在物质世界中互动的方式来与虚拟世界互动,这样才能让技术的体验更自然、更人性、更直接。

为什么会叫“第六感”(The Sixth Sense)也是基于以上这些想法。如果回顾我们的信息媒介发展历程,你就会发现:在电子化、数字化媒介之前,媒介信息都是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直接感知的,也就是我说的“更直接”:眼睛可以直接看到岩画、手指可以直接触摸雕塑、打开书籍就可以直接阅读……但使用电子、数字媒体后,我们则必须借助某个设备(以及能量)。某种意义上,这些个设备——无论是电视机、电脑、手机还是可穿戴设备——就成了我们的第六个感官,我们必须通过它们来看到、听到甚至闻到、触到虚拟世界里的信息。

既然是一个感官,我们自然会希望它可以无时无刻、随时随地(Anytime,Anywhere)地被使用,相信读者中有不少人是连睡觉都将手机放在床边的吧?——这也就导致了数字设备的体积越来越小、越来越便携。而“可穿戴”也就成为最自然和最低的目标。

但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矛盾:按照目前的交互方式——屏幕,尽管设备可以理论上做到更小,我们的人体却无法接受——因为我们仍需要一定大小的屏幕来阅读、来触摸。如果屏幕太小,交互就无法实现。于是我开始设想:为什么我们不能跳出这个屏幕的桎梏?为什么我们和虚拟世界的交互要局限在这个几英寸大小的屏幕里?

于是就有了投影仪投射出信息的想法,这样任何物理界面都可以成为我们和设备的交互屏幕,而硬件设备本身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做到最小——可以成为你的纽扣、你的耳环或你的别针……——这,就是第六感的设计理念。

当我在2009年第一次发布“第六感技术”时,我预想这个想法成为现实可能是10年后。因为当时我能找到的最小的投影仪也有一本书般大小,再加上其他元件和电池的体积,显然不适合便携。但当我发布这个技术后,工业界马上有了积极的反馈,业界也开始热议“可穿戴设备”——不过区区几年间,投影仪就已能做到如硬币般大小,这实在是鼓舞人心!紧随这个潮流,许多公司也都开始研发类似的“可穿戴”或“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的硬件产品。

2012年5月我加入了三星集团负责未来产品的开发,接触了移动、显示领域的许多最前沿发展,包括2013年9月,我代表“三星移动”(Samsung Mobile)发布了其第一款可穿戴设备:Galaxy Gear手表。我目前所带领的团队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横跨可穿戴、增强现实、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这个过程不仅激动人心,而且也给了我更多的灵感和经验。

其中的一个体会就是:目前我们所尝试的“可穿戴设备”会是移动设备的下一个阶段,但同时也只是进入下一个革命式信息媒介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可穿戴设备”出现。

另一个体验是:作为在纸媒教育下成长的人群,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思考的模式仍然是从“物质世界”投射到“虚拟世界”;而下一代人,他们的思维模式则天然是从“虚拟世界”投射到“物质世界”。打个比方,当我向我的母亲解释电脑怎么工作时,我会说“它像大脑一样工作”;但当我向小孩子们解释大脑如何工作时,我很可能会说“大脑就像电脑一样工作”。我们的下一代天然就会在任何屏幕上点击、在纸质照片上做缩放的动作……他们看待物质世界的方式与我们截然不同。所以,思考下一代的媒介时也必然要跳出盒子(Out of the Box),同时从虚拟世界向物理世界地思考。

下一个媒介

人们常常说“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中”,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人类从来都处在信息时代中,信息的传播一直就是我们文明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连“IT(信息技术)”也不该是个新词,因为它也一直存在。远古的岩画和现在的可穿戴设备,本质上都是当时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从传播信息的目的上来说,它们并没有区别。不同的只是信息传播的方式,或者说,信息的媒介发展了。现在的这个阶段,如果一定要定义的话,“数字化时代”(Digital Age)会更准确一些。

所以,我感兴趣的,从来都不是数字化技术或计算机技术本身,而是:人、信息和信息媒介。许多人常问我:下一个移动设备会是什么?下一个可穿戴设备会是什么?与其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探讨“下一个信息媒介会是什么”更有意义。

虽然我无法告诉你下一个信息媒介具体会是什么样,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认为的下一个信息媒介所应该具有的素质:

1.人体增强(Human Augmentation)

从“第六感”思路延伸开去,自然就会到“人体增强”(Human Augmentation)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这些也都是我在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所研究的课题。

当我们希望信息媒介更强大;更无时无刻、随时随地时,将它们整合为人体的延伸将会是必然的趋势。“可穿戴”则会是这其中的过渡阶段。如果了解下目前“可穿戴设备”最前沿的发展,你便会理解我所说的。通过设备接收邮件、信息、拍摄照片等等都是非常初级的应用,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设备让人体拥有更为强大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计算能力。这不是科幻电影,这是很快就可以实现的现实。

信息媒介的发展一直和某个基础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物理和化学的发展塑造了我们目前的信息媒介。而下一个信息媒介的革命很可能出现在生物科技的加入。生物+机械+计算的融合将会是重要的趋势。

2.更人性化

如果研究下近年IT科技领域的发展,你就会发现,创造了最大商业成功的技术并非是在“更快、更强”的计算能力上的发展,而是在“人性化”上的突破。而我们所热议的“姿势(Gesture)控制”、“可穿戴设备”都与此类似,着重地是“人机交互”,而不是更快的计算速度。归根结底,信息技术应当是关于如何让人更好地工作、生活;而不是如何让机器更强大。所以,下一代的媒介会更加注重消除信息壁垒、消除知沟,让任何人都能更容易地与虚拟世界交互,而不是需要额外地学习某种知识。

3.更绿色

现今的电子产品生命周期只能用“月”来计算,这无疑在造成极大的浪费和污染。下一代的媒介应该不是一年甚至6个月就应该被淘汰的产品,它应该有更为科学、可持续的更新机制。我们的信息科技发展已经制造出了太多太多的硬件垃圾(想想你近几年所更换过的手机、电脑),消耗了太多的环境资源。而这些设计的缺陷不应该被重演。

4.更直接

我常常幻想这样一个场景:假如有一天,目前的人类文明突然毁灭。当外星人或者我们的幸存后代来到早已成为废墟的地球时,最先让他们了解到这个文明的会是我们的平板电脑或手机吗?很可能不是。答案很可能会是我们的雕塑、绘画、书籍甚至是一个布偶的残骸。因为后者作为信息媒介来说更为直观、即时,而且不存在任何电池和存储格式的问题。

作为我的个人梦想,我希望信息的媒介可以回归“直接”的阶段——如同我们可以直接阅读书籍、直接触摸岩画一样来与信息互动;无需太多地受制于设备。如果这个梦想实现,信息技术将会迎来又一次剧烈变革。尽管许多人说这不可能,但想想,我们现在所用的绝大多数技术在100年前都会打上“不可能”的标签。为什么,我们不能大胆地梦想呢?(文 / Prarnav Mistry 陈易佳) 电脑虚拟世界信息一个什么媒介穿戴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