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时间轴
作者:邢海洋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描画了一幅经济、社会和金融领域深化改革的蓝图,共提出了60项具体任务,并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不过,随着新闻的冷却,证券市场已经有了远水不解近渴之犹疑,对7年后的经济结构的转型缺乏耐心。其实,既然改革以7年为期,投资者完全可以用渐进的方式去理解那些并非一蹴而就的转型,用时间轴去预测重大政策出台的节点。
在证券市场,改革的关键性时间点,毋庸讳言是开放股票发行注册制那一刻。这样的改革似乎无人为调控的基础,一旦施行了,上市的决定权便交给了上市的企业和投资者,可谓一夜间便完成了市场化。但这样一个分水岭式的转折点,管理部门显然会三思而行,选择一个成熟的时间点。证监会主席肖钢就表示,注册制改革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需要很多方面配套的改革,如修订《证券法》。其次要明确资本市场各类参与主体的责任,加强各类参与主体的能力,让其真正归位尽责。最后要完善司法制度的改革,特别是民事赔偿制度的改革。其实不必证监会明确表态,投资者也需充分建立耐心,因为A股市场的IPO活动已经冻结了一年有余,是历次暂停新股最久的一次。而上一次超过一年的暂停新股发行还是2005年,为的是股权分置的重大改革。
这一届证监会主席和上一届最大的不同,就是稳字当头。股市不涨,本来用于对排队上市企业“测谎”的IPO暂停于是变成了无限期。可企业上市热情不减,排队企业达到761家,形成“堰塞湖”。一方面是对IPO重启心存忌惮,一方面是湖水越堵越高,市场两股力量打了死结。监管者被夹在其中,表面上看似镇定,实则焦虑。20年来IPO暂停过8次,这次虽时间最长,却最无效果,证券市场的机制性弊端已经到了非重塑不可的地步。此时再强调稳中求进,并非能稳定市场情绪的措辞。完成《决定》的要求,又要平稳过渡,也只有先开放IPO,再利用投资者对改革的预期,通过加快发审节奏,完成核准制到注册制的对接。700余家待审企业,若按昔日弱市速度,则需四五年;按牛市节奏,则是两三年。相信快速审核,把发行节奏逐步交由二级市场将是证监会的选择。依据这个逻辑,正式启动注册制或在一两年后。证监会前主席尚福林就是在履职两年后推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股权分置改革。
如果说在相对封闭的证券市场无需精细化的改革时间表,汇率改革则关系到千百万家外贸企业的命运。人民币一两个百分点的骤然升值,就可能置那些利润稀薄的企业于死地。《决定》提到,要“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但正如这个提法已经在不同场合经常出现,货币自由兑换不能操之过急,时间轴的观念在此也更有意义。学界的共识是,中国需要一定程度的汇率波动引导资源向服务业等内需部门配置,减少贸易不平衡和经济对出口的过度依赖,从而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可是,如果给企业留出的时间不多,企业可能熬不过转型升级的艰难时期;悖论的另一面则是,如果时间过于充裕,改革创新的需求也会被扼杀。自2005年汇改以来,中国的外贸依赖已经大幅度下降,从昔日的67%降至如今的47%,历时7年。依此速度,2020年外贸依存度降至美国日本的30%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届时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也就顺理成章了。
汇率改革突破口来自自贸区,管理层希望用自贸区内的自由兑换,逐步影响区外。从时间轴的角度,上海自贸区刚刚建立,自贸区内资本项目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还未摆上议程。相对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有诸多实在的战绩,有望拔得金融体系重大改革的头筹。利率市场化从提出到实施已经有一年多时间,贷款利率的下限彻底放开,只待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便告成功。不过,对央行的决策者,这一重大改革的时点并不好选定,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将会产生范围大得多的影响,影响到中国巨大的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以及举足轻重的国有企业继续获得低成本融资的前景。尽管阻力重重,存款利率市场化却早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形成了倒逼机制。无论银行内部的表外资产还是互联网上的理财产品,利率都远高于存款利率,事实上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以7年为限的改革,最能够按年度定量的是国企上缴利润的额度。此前虽大部分国企上缴额度达到了15%,却几乎全被国资委截留了。这意味着未来7年,国企上缴财政的红利每年递增4%。(文 / 邢海洋) 改革时间轴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