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1879~1955)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1879~1955)0( 1930年12月11日,爱因斯坦和妻子乘坐“Belgenland号”轮船抵达纽约 )

爱因斯坦这位出生于德国的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因为对理论物理学的开创性贡献,早已成为“天才”的代名词和科学界的标志性人物。全世界研究爱因斯坦的专家和书籍已经多如牛毛,我们不可能通过一篇短文来总结爱因斯坦的天才或他的理论,但是当我们忽略掉爱因斯坦的杰出成就和光环,只从科学史的角度去考量一位出生于德国,活跃于19、20世纪的物理学家,就会发现他在德国甚至是整个欧洲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符号意义。

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乌尔姆的爱因斯坦,在早期并不像很多传说故事中描述的那样,是一个智力发育迟缓且有语言障碍的小男孩,他很早就表现出了超强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据他自己讲述,他第一次对自然界感到好奇,来自他爸爸送给他的一个小罗盘,那个始终坚定指向一个方向的罗盘指针让他着迷,这使他第一次认识到了自然界的神奇力量。

在15岁时爱因斯坦追随做生意失败的父母到意大利求学,后又转学瑞士,在学风开放的阿劳中学补习一年后考取了苏黎世理工学院,接受了数学和物理学教育。随后,这位天才留在了充满着让他喜爱的自由气息的瑞士,却因为找不到教职而成了专利局的一名小职员,而当他的学术成就开始被全世界认可后,他开始执教于苏黎世大学,随后离开瑞士,执教于布拉格,后来又回到当时的世界物理学研究中心——德国柏林。

回顾爱因斯坦早年的求学和执教经历,与罗曼·罗兰笔下的人物——音乐家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经历倒有颇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在少年时期对德国的沉闷空气感到压抑,之后游历欧洲,吸收欧洲各国的文化精髓,但是最终在他们的作品中仍旧体现出了德国思想和文化中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爱因斯坦在少年时代完全无法忍受德国的应试教育,在他的眼里,德国的教育与那些在大街上如同机器人一样列队行走的军人一样荒唐可笑,他因此最终选择在瑞士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而后在工作轻松的伯尔尼专利局成为一名小职员,却毫不放弃对“同时性”进行不懈的、深刻的思考,最终发展成为狭义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于时间的认识。正是在瑞士放松自由的氛围中,他和几位好友成立了“奥林匹亚学院”,一起研读哲学和物理学的经典著作,以马赫、庞加莱和休谟等人的思想为后盾,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对牛顿经典物理学发起挑战。

爱因斯坦在得到物理学界的认可之后,还是回到了德国。这次回归,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认识到德国在彼时仍然是世界物理学研究的中心,在柏林聚集了世界上最出色的物理学家;另一方面,成熟的爱因斯坦对于表面上显得僵化、教条的德国式思维可能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在他的广义相对论中,固然有着天才的迸发,但也有对于自然规律深刻的认识和艰苦卓绝的追求,这正是德国精神在其中的体现。这位终生追求物理学和谐统一的物理学家喜欢莫扎特远胜于贝多芬,他认为贝多芬是在创造他的音乐,而莫扎特只是从天堂中把音乐“拿来”。只是他做出这个评论的时候,不知道后人会评价他在开创广义相对论时同样经历了像贝多芬一样孤独而悲壮的奋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因斯坦最终受到德国纳粹政府的胁迫而出走美国,他的再次出走也成为德国作为世界物理学研究中心开始凋零和美国科学界崛起的标志。这位一生热爱和平的物理学家之后作为美国公民度过了他平静的下半生,而他的经历,不仅是传奇,俨然也成为了20世纪人类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苗千)(文 / 三联生活周刊) 1955EinsteinAlbert1879物理学家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