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尔库塞 (Herbert Marcuse,1898~1979)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1976年,马尔库塞(左)和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中)、出版商西奥·平库斯在瑞士格劳宾登州会议中心前
)
马尔库塞和法兰克福学派的许多成员一样,出生于柏林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1919年起在柏林、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1923年在海德格尔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1932年,马尔库塞经胡塞尔推荐到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工作,专门研究黑格尔的理性历史运动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战后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处任教,出版了《爱欲与文明》(1931)、《单向度的人》(1934)等著作。
《单向度的人》的副标题是“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马尔库塞认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态度就是单向度,单向度是双向度的异化。人性是辩证的,由对立面组成,表现人性的哲学应该也是双面的,但单向度哲学把矛盾都划归于一,把哲学限制在纯公理的概念或语言行为的既定结构之中。
马尔库塞认为,单向度哲学既是一体化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又反过来成为这种意识形态的基础。意识形态具有整体性,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达工业社会,在民主、科学、富裕的粉饰下,社会控制扩大到一切领域,公共舆论侵入私人生活,个人选择的机会和自由被葬送,人们不再追求自由,因为富裕社会使他们感到幸福。
马尔库塞还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意识形态把否定思维变成肯定思维,理性被畸形化,成为技术合理性。科学管理和劳动分工提高了效率,但也产生了反人性的思维方式,即操作主义和量化思维,把测量的人与伦理、审美、政治的人分开。在生产活动领域,在爱欲被意识形态压抑的条件下,劳动是痛苦与不幸的折磨,劳动成了单调、无聊的重复动作,人的器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劳动不是寻求自身的满足,而是满足其他需要的手段。在消费领域,意识形态的宣传则制造出强迫消费和虚假需求,资本主义通过制造消费来压抑人的解放,并刺激劳动。人因此处于被灌输和被操纵的地位,不能自由地决定真正的需要,广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制造出的需要是虚假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商品而活,把汽车、宽大的住宅、高保真音响、高级厨房设备等商品作为生活的灵魂。
马尔库塞对这样的现实给出的药方是——要想逆转人性的工具化,只能通过挑战社会过程,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系统要从享乐、玩耍和感官满足转向延迟满足、禁欲、工作和生产。他援引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人类具有从享乐原则向现实原则转变的潜能。在1968年学生运动中,马尔库塞被学生奉为导师。因为阿多诺过于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人性从弹弓到炸弹的倒退,而马尔库塞仍持有更为乐观的观点。(薛巍)(文 / 三联生活周刊) 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1979哲学人性哲学家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