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默与黄胄
作者:李晶晶( 黄胄 )
30年前黄胄的一幅《欢腾的草原》,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企业家哈默。30年后,这幅作品将出现在北京保利秋拍中,为我们引出了一段过往的故事。
1979年9月,黄胄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邀请,再次来到新疆,这是时隔15年之后再次重回故地,在夫人郑闻慧和女儿梁缨的陪同下前往。踏上新疆的土地,黄胄异常兴奋,一路写生作画,直到“冰山之父”穆士塔格峰下。11月14日,黄胄一家来到柯尔克孜族自治州首府阿图什,之后又去了达坂、吐古麦提公社、拖云。一路上黄胄一边写生,一边领略着当地的风俗人情。拖云这个地方完全是牧区,黄胄到达的时候,正在进行赛马比赛。骑手们身着当地的民族服装,与大草原融为一体,煞是好看。选手的马上角力、套马等活动都给黄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疆之行前后共计8个月左右的时间。
回到北京后,1981年7月16日,黄胄组织在颐和园藻鉴堂举行的花鸟画学习班活动结束后,他的好友、时任钓鱼台国宾馆管理局局长翟荫塘邀请其来钓鱼台小住作画。在钓鱼台的两个多月里,黄胄完成了以新疆拖云生活为基础的《欢腾的草原》,以天山哈萨克民俗“姑娘追”为题材的《姑娘追》,以塔什库尔干的中小学生为原型的《女教师》、《驼背上的小学生》、《育羔图》等大型作品,以及百幅画作小品。
钓鱼台有两座主要用于接待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的接待楼,翟荫塘把这两个楼悬挂中国画的任务交给了黄胄。当时共创作了两幅《欢腾的草原》,这两幅作品尺寸相同,均为142厘米×360厘米,但画面构图、形象的塑造处理、笔墨运用上存在一些差异。后者在画面中心的角力妇女、左右两侧的围观对望妇女的布置上十分讲究,更具有视觉平衡美感,角力妇女及骏马的动态处理上更为到位与舒展,面部表情更加丰富传神,笔墨线条、颜色运用更为严谨。
黄胄把在新疆写生获取的素材反复画,反复修改,一直到满意为止。现在钓鱼台这两个楼均悬挂有黄胄的大幅作品,其中一幅就是《欢腾的草原》,这个题材他先后画了两张画面不完全一样,但都很完整的丈二匹大幅图稿,这在黄胄创作生涯中也是很少有的,翟荫塘局长选了现在这一张,另外一张以国礼送给了美国实业家哈默博士。悬挂在另一栋楼的那幅《套马图》,篇幅更大一些,画的是勇敢的蒙古族姑娘。1987年5月18日万里从三幅中挑选了这一幅。
( 《于阗歌舞》 )
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向世界呈现出良好的贸易前景。中美关系自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好转并逐渐有了民间往来。阿曼德·哈默(Armand Hamer)是进入北京的第一批美国商人。哈默可以说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商界人物之一。1898年5月21日,哈默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朗克斯,他的祖父是移居美国的俄国犹太人,父亲朱里埃斯·哈默是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当过铸造工人,经营过药店和制药厂,后来又通过攻读医学学位成为一名医生。
哈默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创新精神。191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时,接管了父亲的制药厂。192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时,已拥有200万美元的资产,成为一名学生企业家。随后,他去了苏联,为两国的贸易和矿物开发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还在苏联建立了铅笔生产厂,把美国成功的管理经验传授给这家工厂。1931年返回美国,创建了现代化酒桶厂和种牛牧场。1956年购买西方石油公司,开创了西方世界的又一个石油王国。80年代,他大力推动西方石油公司的多样化经营,使西方石油公司成为肉食品加工的巨头和美国石化产品制造商中的佼佼者。哈默也由此被人们称为经营奇才。
( 《丰收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23厘米×245厘米/1957年作
进入20世纪50年代,黄胄的艺术进入创作黄金期,此幅《丰收图》与《洪荒风雪》均作于1957年,后者为他带来了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金质奖章的荣誉,足见其此时处理场面恢弘的巨型画作的技巧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创作《丰收图》的前一年,黄胄有一番长途旅程,他在采访战斗英雄的路上途经10年前去过的河南黄泛区,此后又以记者身份参加中央和解放军组成的赴新疆慰问团,在北疆、南疆等地区采访写生半年。黄胄亲眼目睹在战火燃烧过的地方发生的巨变,目睹农民收割庄稼时平静幸福的劳动生活,这使他感触良深,也是他创作《丰收图》的契机。
)
哈默先后8次来到中国,5次与邓小平见面。1979年2月,邓小平访美,哈默与其第一次见面,当年5月,哈默博士便带着20多位专家乘坐他的私人飞机飞到北京,开始了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计划。哈默不仅是位杰出的实业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收藏家。在20年代,他便在莫斯科开始购买绘画作品。在哈默的自传中,他说:“我认为我现在在安排东西方之间艺术和文化交流方面可以说比任何人都有影响力。”1990年他在洛杉矶创建了阿曼德·哈默艺术博物馆,这里收藏了许多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艺术作品,包括7500多件法国讽刺作家奥诺雷·杜米埃的作品,藏品数仅次于巴黎。
有意思的是,除了经济领域外,哈默也在文化艺术方面影响着80年代的中国。1982年3月27日,中国美术馆举行《哈默藏画500年名作原件展》,展品包括从文艺复兴至近现代各时期代表画家作品110件,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的外国名画原件展,轰动了当时的全国文化界,整整影响了画坛一代人。陈逸飞的作品《故乡的回忆》则因哈默买下赠送给邓小平而再次家喻户晓,陈逸飞也成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油画艺术代表人物之一。
( 《套马图》
镜心 设色纸本/142.5×320cm/1987年作
此作尺幅巨大、场面恢弘、气势磅礴、构图丰满、墨色浑厚、笔墨奔放潇洒。在其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此作的规格十分罕见,可以说是黄胄晚年创作精力最为旺盛,风格、技法最为成熟时期的一幅代表性作品。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巨幅画作如以内容来划分和计数,山水最盛,花鸟次之,人物巨制则少之又少。
《驼背上的小学生》
立轴 设色纸本
143厘米×135厘米/1987年作
黄胄的绘画是一种中西融合的风格,有着从学院、从画室走向自然,走向生活的典型特色,是“新融合型”绘画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种语言样式,其最主要的成就是突破了为主题而主题,为典型而典型的绘画语言的限制,以表现新鲜活泼的生活。而在画法上,他又突破了“徐蒋体系”的严谨,创造一种激情奔涌、无拘无束的艺术语言。此幅即为体现其典型艺术风貌的佳作。
)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来中国访问,当时国务院办公厅将黄胄的《欢腾的草原》赠送给随同里根来访的哈默,他一直将这幅画悬挂在他美国的私人办公室中。对于80年代正在进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中国而言,哈默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时代性人物,他数次来中国、与当时国家领导人会面,并最终在石油、煤炭开发等领域进行投资,有效地带动当时的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势头。回头看黄胄《欢腾的草原》,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画家的艺术创作价值,更是与80年代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交流有着紧密联系。
( 《套马图》 )(文 / 李晶晶) 黄胄哈默丰收图艺术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