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福特号”航母就能打叙利亚吗?
作者:宋晓军( 10月11日,美国新型“福特号”航空母舰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成功下水
)
10月12日,在美国政府因“债务上限”关门第十二天时,被媒体关注了很久的美国新一代核动力航母“福特号”按计划将准备举行下水仪式。鉴于中国海军“辽宁号”航母服役一周年的余温未散,以及很多国内媒体已习惯用“枪长炮短”吸引受众眼球的手法,我接到了不少媒体有关“福特号”航母下水的采访。每当我接到有关“福特号”性能如何、威力多强的提问时,我都会首先回问一句:美国有了“福特号”航母,就能打叙利亚了吗?
在美国政府关门的第一天,美国战略网发表了一篇题为《军舰困境》的博客。作者卡勒姆·伍德(Callum Wood)上来就宣布了一个消息:美国海军推迟授予承包商价值40亿美元、建造福特级航母第二艘“肯尼迪号”的合同。接着,伍德又给出了一组数据:2008年海军授予“福特号”建造合同的金额为49亿美元(这个数字减去了设计费),但到2015年建成服役后,预计为128亿美元(包括设计费用)。根据2011年9月通过的“预算控制法案”,下一个财年海军开支将减少140亿美元,而海军还要为开建52艘濒海战斗舰和12艘新型战略导弹核潜艇(替代现有的12艘)寻找更合适的方案。事实上,伍德开始宣布的消息和数据,并不是什么新消息。按之前美国《防务新闻》的报道,推迟“肯尼迪号”航母建造合同授予的主要是9月5日政府问责局的一份报告。该报告虽然没有提到要推迟授予合同的具体细节,但是提到了“福特号”13项新技术中只有6项成熟,另外7项接近成熟,推迟授予第二艘航母的建造合同在于减少技术和成本超支风险。而有关数据,在9月27日国会研究局向国会提供的一份长达64页的有关福特级航母“背景和问题”研究报告中也更加具体。比如海军预计的“福特号”航母在2014财年还要追加一些款项后最终成本为136亿美元;“肯尼迪号”航母国会原来批准从2013~2018财年分6年拨款建造,2014财年海军提出的总采购预算为113.384亿美元……等等。
总之,你要翻阅从2008年9月美国海军授予“福特号”建造合同之后的各种报告,最多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超支”。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简单说,1992年10月,美国海军提出了从海上打击陆上目标或对沿海国家进行威慑的“海上战略”后,1993年尼米兹级航母的下一代航母福特级就开始了概念论证。1996年开始方案论证,2000年开始立项;2005年开始详细设计,2005年切割第一块钢板;2008年9月美国总统大选前,海军授予承包商建造合同……从这个时间表上就可看出,福特级航母是美国“冷战”后琢磨出来的一个“海上巨无霸”。在没有了海上对手的情况下,美国自然可以把最先进的技术集成在一起,不计成本地“玩”了。但开建后刚好赶上金融危机爆发,成本上升就成了问题。比如2013财年提出的预算报告就显示:设计费上涨32.7%,建造费上涨了14.9%,系统购置费上涨了25.4%等等。如果将“福特号”的发展历程与“冷战”后20多年来美国发动的战争行动做一个平行比较,就会得出一个简单结论:“冷战”后美国本来可以“不计成本”完成有众多技术创新的福特级航母,但由于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耗资巨大,将包括福特级在内的很多新型武器的“试错成本”大部分都吞噬了。
现在再回到文章开始我提的问题。事实上,在1978年卡特担任总统时,面对前任总统福特留下的740亿美元财政赤字(相当于2013年的3160亿美元),其预算局局长为了兑现卡特总统提出的“全民医保计划”,就要砍掉10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相当于2013年430亿美元),其中就包括建造“罗斯福号”核动力航母20亿美元的预算(相当于2013年的68亿美元)。为此,卡特政府从1978年10月1日开始遭受了关门18天的惩罚。里根政府上台后,又专门组织了两次航母论证,最后海军在40个方案中仍选中了尼米兹级航母。随后,里根政府分别于1983财年和1988财年又批准了两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预算。事后很多美国的学者和官员都说,卡特政府遭遇的“伊朗人质事件”对建造大型核动力航母起到了“推动”作用。从那以后,美国曾多次声称要打伊朗,但直到拥有了10艘核动力航母,也没有打成伊朗。到了2013年,奥巴马政府因财政赤字要关门前,甚至连叙利亚也不打了。这表明,先进航母并不是“王”,而国家有一个相对平衡的财政才是真正的“王”。(文 / 宋晓军) 航母福特叙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