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苏河湾: 一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世界级城市复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华侨城苏河湾: 一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世界级城市复兴0( 华侨城苏河湾整体鸟瞰图 )

未来,上海在世界的金融城定位毋庸置疑,不久的将来,这里必将会成为亚洲甚至世界的金融中心,与伦敦、纽约等城市平分秋色。纵观上海近20年的城市发展历程,浦东新区的开发拓展了城市新发展空间,并带动了黄浦江两岸的繁荣,世博会的举办则作为一场机遇与挑战,为上海城市品质的提升打了一针强心剂。而今,浦东座座拔地而起的超高层建筑凸显着城市繁华景象,晕染在了夜晚绚烂的霓虹灯中,随之一同倒映在波光粼粼水面上的,还有这座城市发展中的困顿与不安。面对上海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如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是新区的规划结构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是旧城区的保护开发,如何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这些都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就在浦西苏河湾,华侨城正在酝酿着这样一场关乎城市的复兴运动,以上一连串的疑问,似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触控城市复兴

何为一座城市的地标?这不只是建筑意义上的,更多的应是城市精神层面上的,它代言了这座城市的经济实力、历史文化,还有现代的生活方式。虽然对于重视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华侨城,打造一个建筑意义上的地理坐标并非难事,但她并不一味追求高大奢华,而是希望成为上海这个全球中心城市中品质和品位的地标符号,甚至直接触控这座城市的复兴。

对于“复兴”一词,人们并不陌生,那场找回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不知激荡了多少人的艺术美梦。在当时,无论建筑还是艺术,都不是完全的复古,而是一种本质的精神状态,一种汲取了原始灵感后的再创造。可以说,文艺复兴是在寻找精神上的自由灵感。而“城市复兴”则是从以往的历史当中,寻找精神发展的依托和着力点,并提出新的元素和创造素材,创造出新时代背景下有根基的现代城市生活。

“城市复兴”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20世纪中叶,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英国后工业时代的出现,以及泰晤士河航运功能的消失,使得泰晤士河沿岸的传统工业和经济逐渐暗淡,城市中心区人口慢慢向远郊转移。面对这种城市中心区缺乏活力的城市发展状态,1999年,英国政府在城市规划白皮书中第一次提出了“让精英阶层重回中央”的城市复兴计划,希望在伦敦泰晤士河沿岸这片老工业厂房汇聚的城市中心滨水区再现新一轮的繁华盛景,报告中这样写道:“要达到城市的复兴,并不仅仅关系到数字和比例,而是要创造一种人们所期盼的高质量和具有持久活力的城市生活。”——而这样一种城市生活理念,之于今日依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繁华如上海,是否也在不断新建的城市建筑群中迷失了她的城市之根?在而今不断刷新的生活风尚中,用什么建筑承载我们的时代?城市核心区域的老城区开发成为新时代城市规划的焦点,位于纯粹上海城市中心的华侨城苏河湾率先开启了一场世界级城市复兴,通过传承和发展,让人们能领略到一种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完整人文风貌,居住于华侨城苏河湾,便也成了城市复兴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当下上海的城市复兴,是在寻求一种与上世纪30年代繁华上海文化撞击的状态,从曾经的繁华历史中寻找灵感,并提取可以用来发展的精神元素进行新的创造——华侨城苏河湾所追求的就是这样源于历史的创造。在位于上海中心城区华侨城苏河湾项目的整体规划中,“城市复兴”的理想贯穿始终。这是上海改革开放30年来,首次由企业提出的区域规划理念,这样的魄力源于对上海百年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源于孕育上海文明的母亲河——苏州河的守望与滋养。

源于历史的创造

国际名城往往都有几条著名的河流贯穿其中:巴黎有塞纳河,伦敦有泰晤士河,蒙特利尔有圣劳伦斯河,纽约有哈德逊河……这些静静流淌的河流在滋养了一座城市的同时,也为城市增添了绮旎风光。上海,也有这样一条属于自己的母亲河——苏州河。她一路蜿蜒奔流,孕育了上海早期的繁荣,也见证着上海的历史变迁。流淌了5000年的苏州河,催生了几乎大半个古代上海,此后,她又花了100年的工夫,“搭建”了上海作为近代国际大都市的最初框架。而苏州河与黄浦江两条城市水系交汇处的苏河湾,无疑以她不可复制的稀缺地段和历史文脉,在过去与未来的激流中再次被唤醒出时代的生机。

自1840年开埠以来,上海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位于城市中心区,上海母亲河——苏州河流域的苏河湾,也开始了书写上海繁荣的历史。在苏河湾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五卅运动”等诸多历史事件,建起了上海总商会、银行仓库等各式建筑;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撞击和碰撞,这种抗争和融合一直伴随着上海开埠以来160年的发展历程。这片凝聚了中国民族工商业起源和兴衰的厚重土地,在苏州河沿岸孕育出了一大批代言民族资本的银行仓库群和工业老厂房,当年的苏河湾,呈现出的是百年之前上海工商业繁荣景象。然而,随着城市的变迁和产业转型,苏州河航运功能和码头功能逐渐消失,苏州河畔的工业厂房和银行仓库群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历史总是何其相似,同伦敦一样,苏河湾畔、沿河地带、城市中心,又要在新的时代,复兴她的光彩。而今绵延苏州河4.7公里岸线的苏河湾区域被列入上海沿江沿河开发的“十二五”重点规划之一,上海正以更高的视角思考着这条母亲河流域巨大的文化价值,重新打量她所潜藏的无穷底蕴,以城市复兴的理念,让她带动城市持续繁荣。在上海市政府公布的规划中,苏河湾整体3.19平方公里区域,将成为市中心全新的高端商务商业区和以金融服务业为主的高档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而作为苏河湾整体大开发的龙头项目,华侨城在肩负复兴使命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复兴苏河湾?如何让这片富庶而疲惫的区域焕发出新的生机?华侨城历时多年思考和调研,通过借鉴国际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开发的成功经验,参考国际上成功案例,如伦敦南岸、澳大利亚达令港等,以期进一步挖掘苏河湾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不断试探商业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和谐配比。

为了画好这段黄金湾的蓝图,华侨城苏河湾向全球公开征集设计方案,希望形成一个连接过去和未来、将传统与时尚兼容并蓄的城市综合体方案。这样一幅时间和空间跨度极大的宏伟蓝图,即便是世界顶级设计事务所,一家也不足以完成全部的方案整合,所以华侨城苏河湾的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分别找到最优秀的境外和国内设计师——其中包括意大利和德国的设计师,以及曾经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团队,来共同在地理和文化的基础上将苏河湾的历史文脉借由现代的建筑空间进行再传承。

面对上海城市中心区域如此稀缺的土地资源,如何结合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与都市休闲娱乐功能;如何协调历史建筑与新建建筑的和谐关系,让新老建筑之间产生对话;如何融合滨水景观资源与城市商业空间……这一系列问题是摆在建设规划者面前的一张问卷。但城市复兴者从不畏惧难题,因为合理和有效地解开复杂题目,是他们的成就感和乐趣所在。在经过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后,华侨城携手国际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Foster+Partners(F+P)提出“一个中心、两条轴线”的华侨城苏河湾规划理念。以中央绿地(3街坊)为中心,向东边和西边辐射。此外,项目内部还将通过人文景观轴线和滨水景观轴线,连接动态的艺术时尚商业与静态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对现存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同时注入现代元素,赋予其时代的新功能。

在开发建设中,华侨城苏河湾所秉承的历史文化态度,从其对区域内原“怡和打包厂”的改造,便可一窥究竟。怎样通过对历史建筑的修缮与保护重现其建筑肌理,还原其百年建筑风采?同时通过怎样的内部空间重组使其爆发出新的生命力?在原怡和打包厂被改造成为规划展示中心的那一刻,这些疑问也都被一一回答。目前,这栋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通过保护与修缮,已被赋予了展示、工作、休闲娱乐的功能。一楼改造成为项目规划和产品的体验区,通过影像和图片展示了项目的整体规划和设计理念;二楼为会所,供客户办公、休闲;三楼则是严培明、刘小东两位世界著名艺术大师的工作室。未来,这里还将引入精品商业,为这座老房子的重生,注入新的能量。

同原怡和打包厂一样被赋予新的使命的历史建筑还有修建于1913年的上海总商会。作为旧上海最具影响力的商业首脑机关,上海总商会经历过辛亥革命、五卅运动,亦带领华商抵制洋货,维护华商利益,并两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博览会,在此上演的权力与空间的演变,成为上海近现代史最为集中的代表之一。而洗尽铅华后,上海总商会与百年品牌宝格丽相遇,未来将成为宝格丽酒店的顶级会所,继续它的精英传奇。同宝格丽一样,这里也是既传承过去,又面向未来的,当二者发生碰撞,其共同散发的魅力和价值呈现也将愈发浓厚。

只要翻看一下宝格丽酒店的全球形象布局,就很快能够理解其结缘华侨城苏河湾的理由。米兰宝格丽酒店位于世界顶级奢侈品聚集区,楼下就是著名的拿破仑街、史皮卡大道,在这里,举步间就能群览百年奢侈品名店;伦敦宝格丽酒店则坐落于英国骑士桥区,是全伦敦最昂贵的酒店,比邻哈罗德百货奢侈品名店,旁边就是世界最贵的房子—“海德1号”……由此可见,上海宝格丽酒店选址于纯粹上海城市中心——华侨城苏河湾内几乎是一种必然,俯身尽览的百年外滩、苏州河风光,十里洋场南京路、淮海路的繁华景象等,都构成了上海宝格丽酒店落户于此的理由。

天空之城——居住在顶端

今天,华侨城苏河湾区域的历史建筑依然在苏州河畔诉说着百年传奇,无论是原怡和打包厂还是上海总商会,往日的车水马龙、精英荟萃景象似乎就在眼前——事实上,这样的景象,在不久的未来,将会以更现代的形式出现,绘制一幅新上海繁华图。而伫立于宝格丽酒店等众多国际顶级高端品牌商业旁的华侨城苏河湾塔尖住宅,却在这片繁华中独自守护着“大隐隐于市”的情怀。

如果简单概括人类建筑史,那么就是一部不断挑战城市天际线的发展史。只要技术允许,没有人会拒绝“一览众山小”的辽阔视野。居住在顶端,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中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居住于华侨城苏河湾塔尖住宅之内,仿佛置身于天空之城,一览黄浦江与苏州河的江河汇流、浦东与外滩天际线的双线交合、陆家嘴与外滩源的双湾并置,上海的诸多城市地标触手可及。上海无疑是炽烈和滚烫的,她的美常常让人保持心理上的观看距离,但此刻立于塔尖住宅,却让人如此贴近和拥有这座城市。自古便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故智者往往滨水而居,华侨城苏河湾塔尖住宅带来的不仅是城市巅峰视野,更是生活智慧。“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000多年前孔夫子立于水边,发出这样感叹,而立于华侨城苏河湾塔尖住宅,同样会激发关于生命智慧的更多思考。当夜晚的霓虹点亮上海的繁华,当这座城市的景观尽收眼底,一切都变得渺小和微不足道,唯有此情此景、此时此地带来的思想激荡,在真实地敲打着居住者的心。

临苏州河,临美术馆,临一片芳草萋萋——华侨城苏河湾从不介意给这座城市的居民更多幸福感。华侨城力图将人文景观轴线与滨水景观轴线相结合,最终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风貌与城市景观,构建一个集艺术、人文、时尚、商业、居住、娱乐于一体,同时涵盖景观和文化元素的城市中央生活区。作为整个项目环境生态的一部分,其美术馆功能将与恢复的天后宫相结合,更烘托了华侨城苏河湾畔的艺术氛围。

良好的居住生态环境离不开自然与人文生态的合理呼应,继美国驻英国新大使馆、阿尔普-阿德里亚中心、加州交通运输局第七区之后,2005年普利茨克奖得主汤姆·梅恩带领Morphosis团队,担纲了华侨城苏河湾核心地块3街坊的概念方案设计。在结合缓解城市密度、传承历史文脉、还原码头文化和增加艺术氛围等多维度考量后,中央绿地将生态概念做成了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完美结合,其创新的设计能力和对区域文化、城市底蕴的深度挖掘,将使这片土地成为其另一经典之作。此外,华侨城苏河湾还大胆实现了通过行政公馆把城市的商务办公与人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的畅想,这在打破传统的酒店式公寓的藩篱之上,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城市生活图景——位于华侨城苏河湾西区的行政公馆,既可以享受城市中心白天和晚上各异的繁华,也可以提供商务的便利,形成了一种复合的全新城市单元。

“天空之城”般的居住梦想,无疑是令人向往的,华侨城塔尖住宅高耸在上海浦西上空,一举囊括宽阔的视野、“隐市”的情怀以及人居环境的自然和谐,是上海人居的至高向往。(文 / 张帆) 历史复兴一场世界级上海河湾苏州河华侨城华侨城苏河湾连接城市未来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