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与坐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吃饭与坐车0

周六晚上,S和几个朋友约在南大附近的一家餐厅,一边吃饭一边东拉西扯地闲聊。朋友K突然问道:“你们在什么时候最自在、最舒坦?”大家纷纷很应景地表示是在吃饭的时候,S也点头同意。美食既可以愉悦感官,又可以填充空虚,满满的胃让人感到温暖、满足和幸福的困倦。

但说实话,除去食物本身,“吃饭”的场合曾经是S童年最不自在、最不舒坦的记忆。每到年节,父母就会和同学、同事一起家庭聚餐,一般是三家九个人围坐在饭店的圆桌旁。这可不是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围坐的象征平等的圆桌,S总是坐在靠近门口的地方,旁边就是上菜的过道。对面是某位阿姨,每次都端坐在主位上,像一尊大炮一样用八卦和在幼小的S看来毫不留情的讽刺话辐射整个圆桌。妈妈就坐在不远的地方,总会把小S的丑事放在饭桌上做大家的美味小菜。其他两家的孩子们,要么是S要作为榜样的哥哥,要么是嘴巴比S伶俐的妹妹,无时不刻不被大人们拿来与内向腼腆的S比较。小时候,S总是非常安静,胆怯的她一度不敢主动转盘子,于是只吃自己面前的菜。吃完,她就会低着头把方便筷子的包装纸折成小星星或是用手指头把餐桌上罩着的塑料薄膜戳出一排小洞。聚餐吃火锅的时候,大人们和哥哥、妹妹的脸会在热腾腾的蒸汽中扭曲变形,配上他们夸张的笑声和交谈声,小S会想象自己置身于巫婆、魔鬼和野兽们的宴会。

S想,如果说必须给提问的朋友K一个答案的话,她会说自己最自在、最舒坦的时候就是坐车时。记得那是在5月份,家乡哈尔滨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候,S坐在公交车靠窗的位子上,风从打开的窗子涌进来,把阳光和刚发芽的树、刚开苞的花的气味吹到S的脸上,暖洋洋、香喷喷的。就在那一刻,S感到了无限的愉悦与自由,希望路永远没有尽头,车永远没有终点。

S最喜欢的是公车最后一排右侧靠窗的座位,这一点与她最喜欢的作家纳博科夫不谋而合,老纳给了他和S的这一共同癖好一个合理的解释:角落给了他们一个隐秘的观察角度,车厢的右侧会经过站台,可以让观察者在欣赏城市风景的同时观察到形形色色的人。S就曾看到过车窗外很多有趣的人和事:远远地发现一群警察围成一个圈饶有兴致地看着什么,车开过去才发现圈里有一只活泼可爱的警犬;骑摩托车的中年男人在风中眯着眼睛,头发被吹得向后背着,像“发哥”一样;哈尔滨寒冷的冬天里,站台边没带帽子的妈妈怀里抱着穿得严严实实的小女儿,小姑娘用双手捂住妈妈的耳朵……在城市的街道上,S成了波德莱尔式的都市漫游者。移动中的汽车,让整个城市和城市中的人都流动了起来,坐在车窗边向外看,就像是在欣赏一场生动的电影。

S从神游中回过神来,发现餐桌上已经杯盘狼藉。今晚的桃子酒很好喝,S和朋友们都已微醺,于是打算打道回府。走出餐馆,S告别了打算散步回校园的朋友们,独自上了一辆公交汽车,虽然路程太近,只能坐一两站而已,但也不妨碍S在这初秋凉爽的夜里,柔和的橘色街灯中,仓促地欣赏一下他乡南京的流动之美。(文 / 李思然) 坐车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