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墓与洪渎原地理

作者:吴丽玮

上官婉儿墓与洪渎原地理0( 正在发掘中的上官婉儿墓(摄于2013年9月11日) )

发现上官婉儿墓

今年初,一座墓茔在西安咸阳机场附近被发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耿庆刚告诉本刊记者,即便这座坟墓共有5个天井,代表着墓主人唐代高官的身份,但这样级别的墓葬在咸阳并不稀奇。

这座坟墓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邓村,现在这片区域被政府征收用于空港新区建设,这座坟墓之所以被发现,正由于考古队配合新区建设在这里进行前期的田野考古作业。按照每平方米五孔的规程用洛阳铲打下去,坟墓所在位置发现了“带花点的活土”,进一步考察后,考古队认定这是一座大开挖式的斜坡墓道洞室墓,地下有天井,与战国、秦汉时期典型的竖穴墓和竖穴洞室墓不同,应属唐代。

揭开耕土层和第二层土之后,考古队发现了墓葬的平面。坟墓坐北朝南,最南端是一个缓缓下行的墓道入口,由南往北共有5个边长约20厘米的天井,天井经由过洞连接,在第三、第四过洞两侧开凿有4个壁龛,壁龛里存放着骑马俑等彩绘陶俑,而到了第四、第五天井处,发现了明显的扰动痕迹。“这两个天井的四壁已经被破坏,最高的位置仅1.4米。”考古队在第五个天井与墓室之间的通道处发现了墓志,墓志盖上刻着“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内有近千字的墓志铭。截至本刊记者发稿时止,墓志内容尚未公布。耿庆刚对本刊说:“这是规模稍大的墓志,唐代昭容中姓上官的只有上官婉儿一人,而且在她的墓志中体现出了她的祖父和父亲的名字,所以坟墓确定无疑属于上官婉儿。”挖入墓室后,考古队发现了更加严重的破坏情况,墓室内铺地砖都被翻开,一片狼藉。遗憾的是,考古队并未在墓室中发现上官婉儿的棺椁,“墓室内没有发现棺椁的朽痕,应该是被盗走了”。在边长4.5米左右的方形墓室中,没有发现任何陪葬品,唯一收获是一节比指甲盖略大的骨头碎片,“这块碎片没有什么研究价值,甚至是否属于上官婉儿都无法断定”。

唐代一到三品官的坟墓全长40~80米,天井数量在4到12个之间,上官婉儿墓全长36.5米,共有5个天井,形制与其生前正二品的身份较相符,但墓的规模并不豪华。上官婉儿是唐代著名的女官,武则天身边的红人,她于景龙四年(711年)被发动政变的李隆基所杀,她的知名度以及未能善终的命运使人们广泛关注她的墓葬研究情况。

上官婉儿墓与洪渎原地理1( 通往上官婉儿墓室的穹形墓道 )

“两朝专美”的女官

由于上官婉儿墓志尚未公开,包括专家在内,许多人都对内容充满好奇。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杜文玉对本刊记者说:“有人说,墓志中提到‘葬于景云元年八月’,如果这种说法是真实的,那史书中记载有误。”根据我国最早的一部断代典制体史书《唐会要》卷八十记载:“景云二年七月追谥。……以其有功,故此追赠。”杜文玉说:“史书中记载的是睿宗景云二年,婉儿逝世一年后,7月,睿宗恢复其为昭容,谥号惠文。如果墓志写到在景云元年下葬,说明在她去世不久,睿宗已经恢复其身份,因此《唐会要》中的记载可能有误,可能景云二年睿宗只是赐其谥号为惠文。”

究竟是谁毁了上官婉儿的墓葬?杜文玉认为应是其在世时的仇人所为。“我认为这首先不是官方行为。睿宗恢复了其昭容身份,赐其谥号,同时她的墓葬规模也比较高,即使是李隆基对此都不敢有所异议,况且在唐玄宗时期,玄宗在开元初年命人将婉儿的诗作收集成册,由张说作序,这都说明了最高统治者对她的认可。毁墓的行为应该发生在唐朝,如果是后朝的盗墓行为,没必要将棺椁一起盗走。”杜文玉认为,上官婉儿在唐中宗时期位高权重,与韦后、安乐公主为伍,又与武三思私通,得罪的人并不在少数。《旧唐书》、《新唐书》以及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册府元龟》均有记录,688年,唐太宗七子李贞为反武则天而起兵谋反,李贞及其长子李冲均战败而亡,次子李倩当时任常州别驾,因此事受到株连。直至武则天去世后,神龙元年(705),唐中宗颁布制书称“文明已来破家子孙皆复资荫”,意思是自684年后,李家子孙皆可凭先辈享受相应的权利,但李贞家族始终没有获得应有的待遇,侍中敬晖等人上书唐中宗,要求恢复李倩的名誉和爵位,但当时把持朝政的武则天侄子武三思却命上官婉儿模仿中宗笔迹,批了“不许”二字。李贞家族的名誉直至开元四年(716)才得以恢复。

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期宰相上官仪的孙女。唐高宗因不满武后飞扬跋扈,曾命上官仪草拟废后的诏书,因此招来武后痛恨,之后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以谋反罪被杀,家产被抄没,年幼的上官婉儿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在掖庭为奴期间,上官婉儿在其母精心培养下熟读诗书。《旧唐书·上官昭容传》形容她“及长,有文词,明习吏事”,《新唐书·上官昭容传》称她“天性韶警,善文章”。14岁时,武则天将其召入宫中,当场命题,上官婉儿一气呵成,且文意畅通、辞藻华丽,因而得到武则天的喜爱,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之后成为其贴身女官。

在武则天称帝后,上官婉儿的权力一步步加强。《旧唐书》中写道:“自圣历以后,百司表奏,多令(婉儿)参决。”在圣历年间,与上官婉儿私通的武三思握有大权,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位至珠英学士,这五人形成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左右了当时的国家命脉。

武则天退位后,唐中宗即位,“又令(婉儿)专掌制命,深被信任,寻拜为昭容,封其母郑氏为沛国夫人”。杜文玉说:“唐中宗李显是在圣历元年被重新立为太子的,当时上官婉儿已经握有大权,依照她日后的发达程度,可以推测出当时她曾参与了此事。”著名汉学家崔瑞德曾评价道:“(婉儿)凭借真正的本事,升到了类似武后私人秘书的地位。由于她的经验和才智,她被推荐给新主子,名义上被封为昭容,不过她的作用是顾问和秘书性质的。”

昭容是皇帝妃嫔封号之一,为正二品,至此,上官婉儿终于有了自己真正的官位。

与此同时,上官婉儿还积极与韦后利益集团勾结,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好处。《旧唐书·中宗韦庶人传》云:“时昭容上官氏常劝后行则天故事,乃上表请天下士庶为出母服丧三年;又请百姓以年二十三为丁,五十九免役,改易制度,以收时期,制皆许之。”上官婉儿劝皇后韦氏以武则天为榜样,积极干预朝政,韦后与安乐公主随后逐渐掌握了实权,上官婉儿又将武三思引荐给韦氏,这伙人结党私营,放纵弄权,但因中宗昏庸,对此始终听之任之。

景龙元年(707)七月,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杀死武三思,并要攻入宫中索要上官婉儿。上官婉儿跑至中宗及韦后面前说道:“观其意,欲先索婉儿,次索皇后,次及大家。”于是,中宗与韦后、安乐公主都登上玄武门,等待援兵,最终李重俊兵败而亡。杜文玉说:“此后,上官婉儿开始意识到不能单独倚靠一方的问题。她的表弟王昱在中宗时期任左拾遗,他曾向姨母郑氏进言,上官婉儿与武三思走得太近,这必将带来灾难。起初郑氏劝上官婉儿时,她并不在意,直至李重俊兵变未遂后,她才意识到这个问题,为什么李重俊第一个要杀的人是她上官婉儿。于是开始逐渐远离韦后,《唐会要》中记载,她‘遂乃归心王室’,加强同太平公主和李唐宗室的关系。”

景龙四年六月,中宗突然死亡,疑为韦后及安乐公主所毒害,朝政大权尽落入韦后手中。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了一份遗诏,立韦后的儿子李重茂为皇太子,韦后摄政,相王李旦辅政,以此平衡各方势力。但韦后为了称帝,强行更改了诏书,去掉了“李旦辅政”这句话。七月,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发动政变,攻入宫中,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和韦后的所有党羽,拥立其父李旦登基。上官婉儿秉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希望他向李隆基求情,但李隆基并未对此开恩,上官婉儿最终还是被杀了。

隐匿情感的诗人

史学家们认为,李隆基之所以决绝地杀死上官婉儿,是因为痛恨她毫无政治节操,先后分别跟李家的不同政敌为伍。杜文玉认为她在中宗时期勉强算一个政治家,但“过大于功”。“她最大的功是主张李旦为李重茂辅政。在武则天当政时期,上官婉儿在身边辅佐,她没有任何官位,权力甚至比不得地方的小官,只能在武则天身边曲意逢迎。在中宗时期,她享有了‘起草诏敕、批阅奏章’的权力,并参与了重大事务的决策,和其母郑氏一起开始了卖官牟利的勾当。她还在宫外置办门第,修建庭院,并与美男子崔湜和他的三个兄弟在宅内私通,并为崔湜谋取了官职。”

上官婉儿对唐代诗歌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她发扬了“继乃祖之风而自成体格”的“上官体”。“乃祖之风”是指其祖父上官仪“绮错婉媚”的五言宫廷诗,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声辞之美。作为御用文人,上官婉儿的诗平仄对仗极为工整,章法严密。从武则天到唐中宗,朝中皆好文学活动,尤其是在中宗时期,这样的活动达到了鼎盛。上官婉儿是当时主持风雅的最重要人物之一,在群贤集会赋诗时,总是由她来评判诗作高下,而她的评价又总是能让众人信服,于是这种注重辞藻和形式美感的律诗大为风行。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郭海文曾对唐代女性诗歌创作进行过深入研究,她在上官婉儿的存世诗作中更多地看到了她苦楚的宿命。“首先,她在诗作中押的全部是很悲伤的撮口呼,而不是欢快的开口呼。其次,她的诗作中完全看不到其个人的真情实感,虽然辞藻华丽,有时气势磅礴,但完全不像唐代其他女诗人那样流露出个人的情怀和情绪,可以想见她在以男人为主导的政坛和文坛上时刻都在压抑着自己的情感。”

郭海文对上官婉儿的境遇充满同情:“她是罪臣之女,从一开始就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与其说她是武则天身边的红人,不如说她就是武则天的家奴,只是一个‘刀笔小吏’。”上官婉儿曾因跟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偷情,被武则天以忤逆罪处以黥刑,之后她又与武三思私通,中宗即位后成为其妃嫔,武三思死后又与崔湜四兄弟厮混在一起。“上官婉儿可能一生都没有真正爱过谁。她与武三思必然是相互利用,武三思巴结上官婉儿,以求达到讨好姑母武则天的目的,上官婉儿又曾为了讨好韦后,把武三思送进宫里与韦后私会。她从骨子里是个文人,无论是武三思还是中宗,都无法满足她的精神需要。至于她和年龄悬殊的崔湜四兄弟之间,更多的可能是填补无能的中宗无法满足的生理需求。”

洪渎原地理

上官婉儿墓原来在邓村村民翟树平家的耕地里,10年前,他家的地里塌了个大坑,这是他能想到的唯一一点和地下墓葬可能有关的线索。邓村和附近几个村的宅基地和耕地都被政府新区建设征用,关于墓葬、风水和粮食收成的讨论都已经与村民无关了。

考古队雇了四五个村民帮忙挖掘上官婉儿墓,每人每天收入100元左右,这支队伍的带头村民告诉本刊记者,他们已经帮考古队挖过很多古墓,“现在图纸一看就明白了”。这位村民说,干这行已经有七八年了,本来这附近墓葬就多,再加上近几年新区建设,一年到头“活儿多得干不完”。距离上官婉儿墓仅百米处还在挖掘另一座古墓,这个古墓有3个天井,负责看守的一个村民很有经验地说:“这个古墓已经被盗过了。在第二个天井和第三个天井中间挖一个大洞下去,盗墓的人钻进去一点一点往前挖,一直挖到墓室里盗窃。时间久了,地上浇灌渗水,墓室已经被冲垮了。”

上官婉儿墓志中提到,该地在唐朝为“雍州咸阳县道茂乡洪渎原”。在毕原,即咸阳原这片地理边境模糊、历经秦汉直至隋唐年代的皇家重要墓葬区内,洪渎原曾是其中较为核心的部分。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沈睿文告诉记者,汉唐关中帝陵都葬于都城长安的西北部,但唐代的长安城位于汉代长安城的东南方位,二者并不重合。其中,关中西汉12座陵墓分别修筑在汉长安城北部荆山原(栎阳北原)、咸阳原和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与杜东原上,而汉高祖长陵便在咸阳原。因咸阳原上的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曾设邑建县,故咸阳原又名“五陵塬”。除了葬于咸阳原高处的帝陵之外,高等级的墓葬多葬于咸阳原洪渎原,即咸阳原靠下的漫坡地,俗称二道原。可以说,咸阳洪渎原是从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京师长安附近高等级的墓葬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此处发现大量北周、隋唐时期的高等级墓葬。如唐代武则天母杨氏的顺陵便位于渭河北岸的第二道原上,该墓位的安排跟起初杨氏以王礼下葬相符。沈睿文说:“上官婉儿进入该墓葬区似乎说明其丧葬等级很高。但是具体情况为何,惟待该墓的清理与资料刊布,尚不能遽断。”(文 / 吴丽玮) 武三思历史安史之乱唐朝中国历史洪渎地理咸阳上官婉儿上官婉儿墓志铭韦后唐会要唐玄宗武则天清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