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篆刻匠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想刻一方印,到家附近的古玩市场寻觅。刻章的摊位好多,手里的闲钱实在太少,寻思找个年轻的兴许会便宜一些。转悠一圈,发现两个老板岁数看起来不大的摊位,见一个叫雕刻时光,一个叫小钤王。想前者一看就是给喜欢“小资”情调且有点儿装的,于是选择了带着点古韵悠长的后者。
头一句话,我就问他:“您口气不小啊,年纪不轻就称王。”他说:“不好意思,敝人姓王,为不愧祖先,所以在招贴画的这方印上把‘王’字弄得大了点儿,不小心冒犯了您,估计也不小心冒犯了这条街的诸位。幸好这条街都是挥小刀而不是卖肉的。”我说:“你还蛮逗的,敢问你的润格多少呢?”他说:“一个字两百起,不还价。”我说:“你的价钱不便宜啊,人家都是按尺寸算。”他答:“按尺寸算的都是不尊重汉字的,汉字不是菜,不是论斤两卖的,那都是祖宗的血脉啊。他问我的名字,我告诉他。他说:你值了,前两天有人让我刻个‘二’字,也是两百啊,您说您的字值不值。
他接着说下去:“不过,过了没两天,这家伙又让我刻了个章叫‘不二’。可以想见,他那段时期多么纠结啊。我跟一个朋友打赌,说这家伙过几天还得来。果然,过了一阵,他来了。我也不问他要什么,直接给他刻了一个字叫‘归一’。后来据说这家伙就不在北京混了,说这里刻字的都这么精,连我要刻什么都知道。
“以前,我刚出道的时候,是在一个大学附近。我专门刻一些带单个字的印,比如‘张、王、李、赵’啥的来卖,看那些20岁左右的年轻小男女,拿着一个姓氏反复在那里摩挲着。我知道那是他们心上人的姓氏,所以他们看那印的目光都是很特殊的。老实说,我很享受那种看着那些小青年口袋里没有多少钱,但是想着给心爱的人买点儿东西而不能的那种纯净的感觉——那是一段人生一去不来的时光,它们在我这里停留了一下。
“这个学校有个风流教授,经常让我给他刻一些女人的名字,说都是他老婆写作的笔名。但我却听说他最爱风流,想来那些名字不是哪个女学生,就是哪个女教师的昵称,于是他每次找我刻,我都想法子把价码多提高一些,想狠狠敲他几笔。他也真算是个情种级别的,每次都不还价。后来,有很长一阵,他不来我这里刻了。我从他的一学生口里得知,他老婆得了一场大病,家里一团糟。后来,我弄来了他老婆的名字,刻了一方这名字的印送给他,找个机会默默留在了他办公楼的信件交换箱里,不知道他有没有收到。”
“想不到你这篆刻家是很有操守的啊。”
他说:“你知道我名字最后一个字的发音吗?”我说:“我真念不准。”他说:“这个字,带着古风,其实却是念钱的音啊,想来骗了不少人的眼睛,多有意思啊。”我说:“是啊,那你是钱王了。”他说:“一个人敢在钱上称王,那必然是俗不可耐的了。而且,请别叫我篆刻家,凭我目前的修为,只能是个篆刻匠。”(文 / 冯徒颐) 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