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倾稻田被种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妈妈从老家打来电话说:“家里仅剩的一亩多水稻田也被迫承包出去了,以后我们就没田可种了,粮食也要买着吃啦。”然后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老家在江苏南部,一个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地方,世世代代种水稻,每家平均只有2到3亩稻田,刚够口粮。3年前,村里一个考大学出去后来在外地工作的老乡突然回来,说要承包村子边上的小山坡和稻田,用来种风景树。听说是国家有政策,对于贫瘠不适合种粮食的土地鼓励种树,国家有补贴。实际承包山和稻田的大老板是政府里懂政策的人,不方便出面,所以委托在村里长大的这个老乡(村民俗称“二老板”)出面安排管理具体事宜。

村干部直接做主把小山坡都承包了出去。对于水稻田,最初村民都不乐意,但是村干部主动出来做工作,说是承租合同一签就是20年,租金是每年每亩380元,每3年涨一次租金。再说出租也是集体行为,总不能周围的稻田都租出去种上树了,就剩你一家的稻田没租,被树围在中间,那怎么灌溉呀。所以后来,大部分村民都半自愿半强迫地同意了,村干部又直接代表村民把合同签了,村民们至今也没见过合同。

村里只有几户老人(包括我的父母)不同意把地全租出去,因为他们觉得年纪大了,又没有别的收入,种水稻好歹能解决一家人的口粮。于是村里把一块比较独立的水稻田分包给了这几户老人继续种。没想到二老板看上了这几家稻田上方的一个小池塘(留给这几块稻田灌溉用),想把那里打造成一个垂钓园。有一天二老板突然找了个挖土机来挖池塘,这几户老人(包括我父母)赶紧一起出来阻拦,告诉他这个池塘没有承包出去,是要给稻田灌溉的。二老板命令挖土机继续挖,这几个老人就站在挖土机轮子前阻拦。挖土机司机都是附近村的村民,互相都认识,就停止了挖掘。第二次,二老板又是突袭开挖,等老人们赶到,发现二老板还叫来了好多打手。老人们打“110”叫来了警察,双方又是争执了很久才散开。

老人们找过镇上和市里的政府部门,也找过市里的信访办。信访办的同志仔细看了老人们带来的一份补充协议(二老板提供的,里头说明池塘已经承包给二老板),认为补充协议是伪造的,不生效。老人们以为有信访办的书面文件应该会好使了,没想到回到村里二老板还是依然如故。二老板又叫来挖土机和打手,老人们仍然挡在挖土机前,并打“110”叫来警察。如此折腾了好几次,最后二老板开出条件:池塘必须挖,老人们可以把稻田租给他。

老人们实在是折腾不起了,商量着还是答应吧,胳膊拧不过大腿。妈妈痛心地说,这么好的地不种粮食却种树,多浪费地啊。国家的政策是不适合种粮食的地鼓励种树,可是到了地方,就一切都变了。再说种的都是风景树,3年过去了,风景树已经长大了,但是从来没卖出去过。而且每次只要刮风下雨,国家就拨专项款来补偿树木的损失。妈妈说:“他们也不派人下来实际看看到底有多大损失,不能听人汇报就拨款呀,国家的钱都进了私人的腰包。”(文 / 豆豆妈妈) 千倾稻田三农种树

上一篇: 朱镕基在上海
下一篇: ​上小学的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