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椒”的压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青椒”是大学青年教师的昵称。虽然现在高校已经放假,但在即将到来的9月又将迎来今年的职称评聘。在晋升职称的压力面前,我们这些“青椒”疲于应付,心力交瘁。
这些年,学校晋升职称的门坎从任职资格到科研要求一直在提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按照我们学校往年的做法,博士毕业后先做讲师,过一年可以顺利地评上副教授,然后就是耐心忍受漫长的教授晋升过程。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是看得到希望,而且可以平心静气地从事科研和教学。但是从去年开始,学校突然加码。规定讲师晋升副教授,必须主持过省级基金项目或以主持人身份可支配的科研经费超过80万元,同时必须在规定杂志上发表过影响达到一定标准的论文,必须有重要的论著。
今年的标准,对我们这些“青椒”来说,更加雪上加霜。不仅要达到去年的标准,而且又增加了一条——必须要有3个月国外研修访学经历。另外还特别规定,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不可以作为晋升职称的材料。
且不说申报省级项目,即使申报一个校级项目,申请人没有副教授头衔,根本不具备申报资格。所有的项目申报资格都跟职称挂钩,基本起点就是副教授。这几乎又是一个怪圈——“青椒”不够格申请项目,而评定职称又要求有省级科研项目。我也曾几次努力冲击专门针对“青椒”的青年教师项目,无奈僧多粥少,最后都无功而返。这也着实让我们这些“青椒”很受打击。计划也赶不上变化。比如我校早年规定的增刊上文章可以作为学术成果,现在已是明日黄花。在这样的“搞科研”的裹挟下,曾经一些国际会议的论文集也被“灌水”得不堪入目。
虽然晋升职称的要求高,但更大的问题在于,满足了这些要求也不一定能晋升上高级职称。每年的晋升名额有限,“青椒”狼群效应,使得相互攀比的加码不断增加。一位老教授说,现在评上副教授的科研要求几乎要赶上当年晋升教授的水平了。这一点也不假。
学校的这种做法,在我看来,既为拔苗助长,又扼杀了青年教师的梦想。“青椒”和自然界的青椒一样,需要孕育到成熟的过程。这需要学校有意识地培养、帮扶青年教师,而不是一味地强行规定每年要发表多少篇论文或完成多少科研工作量。我国的科技论文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灌水的多,有分量的少。高校是我们“青椒”梦想开始的地方,我们愿意做献身学术的苦行僧,我们希望看到晋升的阶梯,但是现在它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文 / 胡森森) 青椒压力